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4 共查到哲学 海德格尔相关记录104条 . 查询时间(0.19 秒)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似乎空间、空间性不如时间、时间性那么“源始”。但海德格尔却同时又向我们指出,说空间性基于时间性或时间性较空间性具有优先地位,仅在对此在时间性结构的准备性分析工作中暂先有意义,以后仍要将两者的关系明确“平等化”。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问题逐渐从侧重于对...
1、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讲述了一段cura女神的故事,借以引出此在生存之本意为Sorge(操劳)。此举看似无所傍依,其实亦有所本。在不长的一段思想史溯源文字中,海德格尔共提及了三处重要文本:一为赫尔德的《Sorge之子》;其次为新约;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引用来自塞涅卡。赫尔德一系的影响可能是最为直接的,赫尔德最先发现了cura女神的神话与德语Sorge一词的微妙联系,其后通过歌德的《浮士德》影响...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后记”中却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艺术之谜”,“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第63页);而在“附录...
内容提要: 海德格尔的思想和政治行为之间的断裂之谜表明了二十世纪的“文化政治”是一种思想的悲剧。在法国哲学语境中,这种“文化政治”被呈现为西方历史和精神逻辑的自我毁灭,它表明西方现代性包含了许诺,也隐伏着杀机。所以,文化政治被解构了,或者说生成了一种解构的文化政治。 关键词:文化政治,海德格尔案件,精神,美学政治化 “文化政治”,是广泛地散播在当代人文学科之中的一个关键词语。一方面,它似乎是一个空...
在朱立元先生与张弘先生关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的争论中,其焦点在于如何把握海氏前期的基础存在论思想在海氏整个存在论中的位置。张弘先生认为,基础存在论或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只是海氏存在论思想的准备工作,并且在根本上仍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形而上学。拙文《试论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7期)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基础存在论已经属于海氏存在论思想的核心内容,本身就是对...
后现代主义并非我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当时去德国留学时,导师是一个老派的哲学家,他说“后现代主义哲学根本不是哲学,只有小人书才登”。在他的影响下,我并未做过多研究。90年我又去,新导师恰恰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我对后现代主义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出于好奇,读了一些书,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尽管大家可能已经听过什么叫后现代主义,但我还是简略地介绍一下我印象中的后现代主义。 现代、后现...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后记”中却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艺术之谜”,“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第63页);而在“附录”中也谈到:“艺术是什么...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提要:本文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技艺(techne)、实践智慧(phronesis)这两种揭示真理的方式同海德格尔的um-zu, um-willen指引关联的对应,并展示了制作(poiesis)和实践行动(praxis)同此在生存的密切关系,这些都表明海德格尔思想有着深刻的亚里士多德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的praxis以及指导它的phronesis被海德格尔存在论...
思想也是一种行动。——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后记《路标》是海德格尔晚年(1967)自编的论文集之一,意在让读者对一条道路有所体察,这条路既敞开又隐蔽,只在途中向思想显露;这是一条通向思想之实情的规定的道路。问题是,什么东西作为规定性的实情推动思者——仿佛从背后战胜了思者——走向这个实情?不是别的,正是在“本是”(Sein)这个语词名下、这个“老中最老者”名下,被思考和有待思考的东西、被揭示和...
黄玉顺教授的论文《生活儒学导论》[1][①] 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其中涉及到了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文只是“导论”,具体内容语焉不详,加之我对中国哲学没有什么知识,所以我对黄玉顺论文的批评不是针对“生活儒学”的,而是针对该论文对海德格尔的理解的。个人意见,论文对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着一些误解。这不是个别现象,海德格尔通常总是处在被误解之中。虽然由误解――也许说“误读”更中听――而受到启...
我所提出的“生活儒学”,引起了一些反响,赞同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2004年12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牵头、北京地区一部分活跃的中青年学者所组成的“青年儒学论坛”,专门就拙文《生活儒学导论》[1] 组织了一次研讨。在研讨中,作为一位知名的西方哲学研究专家的张志伟教授,对拙文提出了认真负责的书面批评,[①][2](下同)我对此深表感谢。 我要感谢张志伟教授的,不仅是因为他对我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海德格尔和杜威都具有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但二者在技术哲学领域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受到人们的忽视。通过从技术的涵义、本质、技术奴役问题的根源以及拯救之路等方面对两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杜威的科学技术及道德拯救之路较之海德格尔的“诗”和“思”更具现实可行性和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之思的阐释     海德格尔    存在  现代技术       2013/3/1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