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哲学 海德格尔相关记录95条 . 查询时间(0.293 秒)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是海德格尔阐释黑格尔思想的关键作品,它洞察到精神而非意识才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点,但又将阐释的方向有意扭转到尼采式的权力意志话语上。就对《精神现象学》文本的考释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比一般的学院研究更为深刻,但终究抹杀了黑格尔精神学说打破理性陷入的分裂困境的原意,将一种过强的主体性含义强加给它。就对形而上学史的梳理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有助于我们看到黑格尔“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某个面向这一事...
本文聚焦于海德格尔后期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艺术家”的运思:相比于作品,艺术家无关紧要;作品中的真理作为世界与大地之争执将自身设立于作品中,而艺术家则在创作中自我消亡;作品愈“孤独”地解脱与艺术家的关联,便愈本质性地开启自身。显然,海德格尔后期试图开辟出不同于前期以此在通达存在的探问方式,而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径直从存在之本有来运思存在,此在也现身为“此-在”。然而,借助夏皮罗的批评以及德里达的反...
海德格尔虚无—存在意义的阐释,特别体现为如下三个关键进路。一是基于存在论差异,将虚无主义看成存在遗忘的直接后果,并由此在生存论转向语言存在论。二是从描述"存在的离弃"转入揭示"无"之存在性质。三是向虚无—存在的回返及其生存论与语言领会。上述三个进路,前接存在话语的探源,后接对离弃存在话语的"Ereignis"的自觉,构成了海氏的"虚无的存在学"。
不论阿伦特早期的行动理论还是其晚期的判断理论,她对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都抱有一种委婉的讽刺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在海德格尔那里,阿伦特看到了一种纯粹之思的潜在危险,这种纯粹之思隔绝了自我与同伴、与世界的关联,模糊了公共领域,用思想吸收了行动,用思者替代了公民;另一方面,这种纯粹之思抛弃了人类的共通感和对他者的理解,用决断替代了判断,用思者替代了"旁观者"。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纯粹之思"最终摧毁了...
本文的副标题实际上是奥托?珀格勒尔(Otto P?ggeler)教授一篇文章的主标题。在1999年出版的《现象学研究》(德文)特刊上,载有珀格勒尔的这篇文章:“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珀格勒尔以前写过一篇,叫“东西方对话:海德格尔与老子”。[2]所以现在是再谈。这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了。你要再谈,未必出得了新意。毕竟就是这么个题目。海德格尔在哪里引用过老子的话,在哪里论说了汉语思想中的“道”,诸如此类,...
1913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的祖父申请了志愿兵服务于战事,但因为健康原因在10月份就离开了。1915年7月27日,我的祖父以《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的报告为题获得了教席。他获得教职的论文题目是《邓斯·司各多的意义与范畴学说》。11月他又应征服有限度的军役,在弗莱堡的战地信件审查处担任信件筛查工作。在邮件检查站工作之余,我的祖父还尽可能地挤出时间来在大学里上课,做哲学研究。
作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主导词语,逻各斯、游戏与活火三个概念被后世哲学家作了多种解释。黑格尔把理解的重心放在逻各斯所表现出的辩证法要素上,而海德格尔将其诠释为“显现”与“聚集”;海德格尔从游戏概念中生发出了他后期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的思想,而尼采则由此孕育出了他的永恒轮回学说;黑格尔将活火理解为对立统一的“过程”,海德格尔将其解释为既明又暗的“澄明”,尼采将其理解为永不停息的 “生成”。赫拉克利特哲...
海德格尔的两封早年信件     海德格尔  两封  早年  信件       2013/1/6
海德格尔的两封早年信件。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生活为一切思想和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这样,如何以恰当的方式通达它、表达它,而不使它受到概念化、抽象化、对象化的扭曲,就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海德格尔以领会和解释的原则取代直观原则,前者是适应生活流本身的更为自然、原发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表达动态的终极思想这一困难问题。这一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极有相通之处。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克罗斯特曼出版社(Vittorio Klostermann,Frankfurt am Main)于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Vier Sembmre,1977)一书。谊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60年代和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我们摘译了1969年9月7日、1973年9月7日和 1973年9月8日这三天的讨论,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
谈学论译读不懂的海德格尔     译读  海德格尔       2010/3/1
人们读不懂海德格尔的著作有各种原因:不仅有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重大差异,而且他本人的许多表述和论述也确实不清楚。但我认为还有一条比较主要的原因,即翻译问题。尤其当我们以“存在”来翻译他所说的“Sein”时,带来的问题非常多。围绕“存在”这一翻译术语的问题有许多,本文只想探讨其中一个方面,即本来是可以读懂的著作,由于我们的翻译而变得无法理解①。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海德格尔对人的思考       海德格尔       2009/11/2
海德格尔对人之本质的思考是与他对近代主体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前期主要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入存在之思。但这依然有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嫌疑,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更进一步地极端化了主体主义。后期海德格尔进行了更“源始”地追索,更多地从存在本身思及人,人成了存在的守护者,并且参与存在的运作。因此,直到后期,海德格尔才真正克服了主体主义。
1929年3月17日~4月6日由瑞士、法国和德国政府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共同主办了一场“国际大学课程”,举办方的目的是有效地和解法国知识分子与德国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这场思想盛会主要由恩斯特·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分别主讲的一系列讲座构成,而接下来他们二人的辩论则把这场思想盛会推向高潮。当时有大约200名学生,30名教授参加了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辩论,而且这场辩论也引起了一些新闻杂志媒体的注意。事后证...
搞现象学的人心中都有数,我在意识层面上其实并没有改变那个我所面对和生活于其中的实在世界。但是,我可以调整、修正乃至改变自己对这个实在世界进行观照的角度和立场。这个工作,简言之,就是胡塞尔所强调的返回先验自我意识而进行的一种哲学化活动。 由此,实在世界不断向我展示它所具有的诸种潜在的意义。站在现象学立场来说,实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确实只有依赖其建构意义的主体本身。但是,对于先验现象学而言,上帝——他始...
本文旨在对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之双重关系的复杂性做出尽量公允并具有说服力的评估。大部分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出现在德文文献中,几乎从未被研究。本文首次对有关资料进行合乎情理的论述。此外,本文揭示海德格尔与亚洲语言两度鲜为人知的相遇。一次是1960年,他询问梵文中对应于“存在”、“存在者”、“揭蔽”、“遗忘”等的哲学术语。另一次则是1958年他与日本学者久松真一在弗莱堡共同主持的“艺术与思想”论坛,其中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