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地质学 青藏高原相关记录372条 . 查询时间(0.217 秒)
2020年8月3日下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首次在青藏高原纳木错中心湖区近百米水下成功获取144.79米岩芯,钻探深度达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万年连续气候环境记录。此前,我国高原湖泊最大钻探深度为114.9米,本次纳木错岩芯成功钻取是我国湖泊岩芯钻探首次达到150米级别。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湖面海拔约4730米,在此区域开展岩芯钻取工作,天气是最大的挑战。钻探工作自201...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闭合伴随着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汇聚-碰撞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并在亚洲大陆内部造成了大量的陆内构造缩短,导致青藏高原中部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前达到一定的海拔高度,形成青藏高原雏形。因此,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闭合过程对重建青藏高原古地理格局和探讨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孙知明研究员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
2020年6月21日至7月1日期间,由青海师范大学牵头组织,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等共同实施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任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健康”专题团队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本年度第一次科学考察活动。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地球上最大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其演化过程和隆升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大量碰撞后岩浆活动,包含地幔和地壳来源的多种岩石类型,被认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机制的理想研究对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已经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里盆地在中新世之后发生了至少1 km 的地表隆升,但是对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动力学机制还存在不同认识。鉴于可可西里盆地内...
重建亚洲季风过去的变化历史是理解亚洲季风变化驱动机制的关键一环,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也十分重要。目前青藏高原东部针对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历史的重建记录仍然不足。在中科院战略先导B项目的支持下,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团队对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冰川成因湖泊(若根措湖,图1)开展了系统14C测年和多指标综合研究,重建了青藏高原东部过去6千年季风变化历史。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气候学权威期刊Climate Dyn...
一般认为俯冲板片的拖拽力(slab pull)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洋中脊的推力(ridge push)也有一定的贡献,当二者达到稳态时板块运动的速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板块在运动时速度经常会发生突然变化,其动力学机制仍不清楚。晚白垩世以来印度大陆持续向北漂移,与亚洲大陆在新生代早期发生碰撞,造成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印度板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运动速率发生了多次突变,最显著的两次发生在约70 ...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中华水塔”功能发挥的主体基质。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高寒草地正在发生大面积退化,呈现出“多途径、多稳态、重危害”的退化演替格局。草地退化引起高寒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构件属性和生态水文过程发生重大改变,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造成极大影响,然而这一科学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高寒草地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及影响因素解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尽管以往有关高寒草甸退化演替过程对关键生态...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是新生代全球最为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塑造了亚洲的地形地貌,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长期以来备受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由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其形成历史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客座研究员Robert A. Spicer、苏涛研究员、周浙昆研究员等人...
青藏高原的湿地面积超过了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湿地分布区。青藏高原湿地具有削减污染、调节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在水源涵养以及防止亚洲淡水危机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湿地这些生态功能的形成与多个氮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但我们对环境和生物因素如何调控青藏高原湿地的氮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还缺乏清晰认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团队在临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层发现一件距今约600万至900万年的沙鸡化石,是目前已知亚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关联骨骼的沙鸡化石,为了解当今中国沙鸡特别是西藏地区沙鸡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态系统及特有物种提供了关键证据。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方运霆研究员团队、云南大学田立德教授团队和布朗大学Meredith G. Hastings教授团队共同首次以离人为活动区域更近且对全球变化更为敏感的青藏高原为对象(图1),通过测定该区域冰芯近200年来硝酸盐和δ15N的变化,结合多因子模型,从源排放、大气氧化过程(包括NOx循环和OH 途径氧化NO2到HNO3)以及气态HNO3和气溶胶NO3-转化过程等方面揭示了百年来亚洲...
近日,古生态组周浙昆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主持的题为“青藏高原新生代古生物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的专题,以中、英文版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正式出版。在专题的开篇,周浙昆和邓涛以“青藏高原是研究生物演化和环境演变的天然实验室”(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natur...
2020年1月10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颁发了“第十二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共有1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以春研究员喜获殊荣,也是近年来唯一地层古生物学领域的获奖者。
11月27日,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丁林院士应邀在国际教育学院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及其资源环境影响》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涛发主持,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聆听了报告。丁林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希望合工大本科生报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生。随后,丁林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根据古生物推算的古高度、地...
青藏高原是当今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 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 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剧烈的环境变化, 出现了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的转变。近年来高原古生物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让高原环境巨变背景下青藏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的细节日趋清晰, 也为讨论这一生命历史进程对高原周边乃至更广阔地区生物区系的影响准备了条件。最近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