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72 秒)
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显著的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东南向逃逸(图1),这个过程吸收了大量的高原岩石圈南北向缩短和垂向生长,在调节高原构造隆升变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探讨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常认为,地幔同位素组成具有不均一性。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域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是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窗口,也是准确界定青藏高原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和相关矿产资源产出背景的基础,可有效服务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
土壤表层碳库约是大气碳库两倍以上。2022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由法国农业部提出,UNFCCC启动了“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该计划通过土壤增碳千分之四,可抵消当前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土壤碳汇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解决方案之一。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基于当前地球系统模式对土壤碳源汇效应的模拟预估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一研究热点也是当下全球碳循...
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并发生了显著顺时针旋转和东南向逃逸,了解这个过程对于认识印度板块北向挤压、高原地壳缩短、侧向挤出、左/右旋剪切和弯山构造等过程的发生时间和幅度,探讨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目前相关认识还存在诸多争议。
俯冲温压条件是俯冲带地球动力学的核心关键要素,决定了俯冲带物质循环总量分布和能量分布。基于俯冲温压条件的水、碳通量测算是国际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普遍采用的板间解耦假设,传统的二维模型预测与地质记录结果不一致,模型预测的温度比岩石记录的温度平均低了约200-300°C。
钾肥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重要肥料之一,但中国钾资源匮乏,钾肥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云南思茅盆地发育了中国唯一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古代卤化物型固体钾盐矿床,但钾盐资源仅0.17亿吨,与其相邻的呵叻盆地却蕴藏有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之一,氧化钾远景储量超过266亿吨。诸多研究表明,两个盆地的钾盐矿的矿物成分、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相似,可能存在密切联系,认识两个盆地钾盐矿的关系对于建立思茅盆地钾盐成矿机制和找钾具有...
2021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2021年度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团队荣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和“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个人)”称号,以表彰其率领团队扎根青藏高原,在大陆碰撞、高原隆升及其远程效应领域做出的系统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为获奖者代表颁奖。“青藏高原碰撞隆升研究集体”由丁林院士领衔,白玲和裴顺平等20位同事为主要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研究员方小敏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院士王成善、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研人员,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约4100至2150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修正了该区域古高度年代为4000万年前小于2300米,2600至2100万年前以后才可能达到3500-4500米。此前,学界认为约4000万年前,该区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现代...
近日,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我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裴顺平研究员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裴顺平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注重成像方法研究与实际科学问题相结合。在4D成像技术,联合各向异性成像技术,衰减成像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探测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11月27日,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丁林院士应邀在国际教育学院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及其资源环境影响》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涛发主持,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聆听了报告。丁林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希望合工大本科生报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生。随后,丁林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根据古生物推算的古高度、地...
2019年4月9日,应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刘勇勤研究员邀请,生物地球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德国不来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Gunter Wegener研究员应邀到青藏高原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并做学术报告。Gunter研究员是国际上著名的生物地球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全面了解微生物在碳氢化合物降解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海洋底部的活动。目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厌氧烃类代谢微生物...
2018年10月23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赵平研究员的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Simon L. Klemperer教授来我所访问并作学术报告。Simon L. Klemperer教授是美国地质学会和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本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返回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应用多道地震反射资料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深部地质构造。...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了藏南定日和岗巴地区的两个碳酸盐岩剖面。他们2017年发现定日的13ZS剖面中保存有阶梯状碳同位素漂移的特征,这个阶梯状的CIE可以和来自PETM经典剖面ODP 690上的阶梯状CIE进行对比。在阶梯状的CIE记录中,研究人员识别出来完整保存的CIE onset(碳同位素负向漂移的开始)和main CIE(碳同位素负向漂移的主体)。其中,CIE onset持续的...
青藏高原各陆块的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不仅仅影响新生代之前海陆分布、洋流、气候和生态演化,而且影响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之前的应力分布、区域气候模型和生物古地理的初始设定。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古地磁数据以及地质证据的多解性,关于北羌塘的来源及其漂移历史目前争议很大。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宋培平等人对北羌塘下二叠统开心岭群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基于火山熔岩的高质量古纬度数...
2017年4月13日,应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方小敏研究员和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李明慧副研究员共同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胜荣教授来青藏高原所交流并作题为“强成矿作用的矿物学记录”的报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