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地层学与地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层学与地史学 青藏高原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16 秒)
钾肥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重要肥料之一,但中国钾资源匮乏,钾肥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云南思茅盆地发育了中国唯一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古代卤化物型固体钾盐矿床,但钾盐资源仅0.17亿吨,与其相邻的呵叻盆地却蕴藏有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之一,氧化钾远景储量超过266亿吨。诸多研究表明,两个盆地的钾盐矿的矿物成分、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相似,可能存在密切联系,认识两个盆地钾盐矿的关系对于建立思茅盆地钾盐成矿机制和找钾具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研究员方小敏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院士王成善、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研人员,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约4100至2150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修正了该区域古高度年代为4000万年前小于2300米,2600至2100万年前以后才可能达到3500-4500米。此前,学界认为约4000万年前,该区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现代...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方小敏研究员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约4100至2150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修正了该区域古高度年代为4000万年前小于2300米,2600-2100万年前以后才可能达到3500-4500米。此前,国际学界认为约4000万年前该区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现代高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杨建锋(现为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博士后)联合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团队,开展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研究应用三维高分辨率的粘-弹-塑性热力学模型,模拟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过程中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一个强的上地壳(粘度>1022 Pa·s)和一个中等弱的中下地壳(粘度~1020 Pa·s)可以模拟得到与青藏高原地区类似的大型走滑断层(...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李建国研究员研究团队以他们所取得的材料和进展为基础,结合他人的研究,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叠系-古近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多门类综合生物地层框架。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地质学综合期刊《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2020年8月3日下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首次在青藏高原纳木错中心湖区近百米水下成功获取144.79米岩芯,钻探深度达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万年连续气候环境记录。此前,我国高原湖泊最大钻探深度为114.9米,本次纳木错岩芯成功钻取是我国湖泊岩芯钻探首次达到150米级别。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湖面海拔约4730米,在此区域开展岩芯钻取工作,天气是最大的挑战。钻探工作自201...
一般认为俯冲板片的拖拽力(slab pull)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洋中脊的推力(ridge push)也有一定的贡献,当二者达到稳态时板块运动的速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板块在运动时速度经常会发生突然变化,其动力学机制仍不清楚。晚白垩世以来印度大陆持续向北漂移,与亚洲大陆在新生代早期发生碰撞,造成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印度板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运动速率发生了多次突变,最显著的两次发生在约70 ...
2020年1月10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颁发了“第十二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共有1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以春研究员喜获殊荣,也是近年来唯一地层古生物学领域的获奖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了藏南定日和岗巴地区的两个碳酸盐岩剖面。他们2017年发现定日的13ZS剖面中保存有阶梯状碳同位素漂移的特征,这个阶梯状的CIE可以和来自PETM经典剖面ODP 690上的阶梯状CIE进行对比。在阶梯状的CIE记录中,研究人员识别出来完整保存的CIE onset(碳同位素负向漂移的开始)和main CIE(碳同位素负向漂移的主体)。其中,CIE onset持续的...
2014年5月12日,Nature杂志以“比喜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脉(Tibet mountainous long before Himalayas)”为题报道了丁林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在国际地学著名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信》发表的成果。该项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山在5500万年时已隆升到4500米,大大早于喜马拉雅山脉达到这一高度的时间。
青藏高原隆升速率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由于海拔升高引起地表温度降低,形成了现今的青藏高原冻土层。抬升速率不同,冻土层的形成历史和现今状态也会不同,因此,冻土层内可能包含了高原抬升的有关信息。本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同一地点分别用2 Ma时间和5 Ma时间由1000 m抬升到5000 m的两种抬升速率下的情景。计算表明快速抬升和慢速抬升形成的冻土层厚度会有一定的差别,慢速抬升时有更长的热传导时间,形成...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民和黄土的磁化率、粒度、CaCO3和TOC等气候载体进行综合测试分析,可以将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1.90~0.70 Ma B.P. 段划分出7个气候阶段。对民和黄土的气候分析表明,1.10 Ma B.P.(民和黄土的L11黄土层)前气候差异较小,冬夏季风不强,对抗性较弱,黄土古土壤发育不明显,厚度较薄;1.10 Ma B.P.后,冬夏季风...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民和黄土进行粒度分析发现,民和黄土粒度组成与兰州、洛川和西安等地差别较大,其黄土粒度明显大于上述地区。传统地把民和黄土划分为黄土带的南部过于简单化,它忽略了因青藏高原隆升而激发产生的高原物源区作用,应将民和黄土归属于黄土与砂黄土的过渡带。青藏高原因冰川反复消融和磨蚀产生的砂尘为民和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事实表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冰融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砂粉尘,不仅是高原腹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