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先秦哲学 秦汉哲学 魏晋南北朝哲学 隋唐五代哲学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冯友兰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哲学史 困境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242 秒)
阳明学是宋明理学的显学,对于明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冲击。盛极一时后,阳明学却逐渐衰落,至清初迅速归于沉寂。阳明学遭遇发展困境时,阳明后学内部开始“自愈”,阳明学的学术领袖秉承阳明学的核心精神,力挽狂澜,在困境中探寻阳明学发展的出路。
儒家生态理论思想对于传统儒家学说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意义,这主要体现为:解构由天到人的德性生成模式,反向建构生态伦理的生生之德;解构“天”与“人”形上合一的模式,重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以差等之爱建构有限度的一体之仁观,解构“仁”与“欲”的现实紧张。儒家生态伦理的建构不是断章取义后的意义串联,对之保持反思是使其更具有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意义的前提。
找准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以中国梦为精神支柱开启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从独立性、多样性、动态性、复杂性世界本身出发创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主权,把中国梦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革故鼎新意识、反腐治权意识、心灵安康意识转化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众当家、社会祥和的学术框架、国家精神和国际话语权,开创遵循历史演化逻辑、华人情感归宿和理论创新规律的社会文明新境界和社会科学新纪元。这是实现中国社...
国学困境三题     国学  困境  三题       2014/1/7
“国学”现在是充斥媒体的名词,“国学热”是街谈巷议的话题。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重镇先后成立“国学院”,民间如火如荼的“儿童读经热”,半民间、半官方的大规模的“祭孔潮”,以及国外不断出现的“孔子学院”遥相呼应,互为奥援,似乎有力地预示着“国学热”的美好前景。在许多人心目中,“国学复兴”、“国学重振”的局面指日可待。不过,在我看来,“国学”和“国学热”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郭齐勇先生《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一文,很不满于刘清平先生的儒家批判。他在回到古典语境的经典解读中,努力发掘历史上的儒家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引申出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儒家?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赞成”抑或“反对”这一简单而狭窄的视域,暴露出儒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其评价问题,更深层次地制约着儒学乃至整...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陆本土一个日益严峻的危机,是上下内外的认同危机。为缓解这一危机,主流意识形态正在退守民族主义,以图重新凝聚民族的共识。相比过去的空洞教义,能退守民族主义毕竟是个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民族主义也是一个有待充实的符号,它究竟应该充实以何种精神资源,方能促进而不是羁绊今日社会的现代转型?在民族发生学层面,甚至连先有民族存在再有民族主义话语,还是先有民族主义话语而民族存在仅仅是这一话语的...
困境的突破     生存  意义  困境  突破       2008/1/4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生存困境与意义困境,而最终是以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时期生产斗争中积累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易经》所折射出的“乾健”、“自强不息”、“日新”、“生生”、“变通”等元精神为法宝,突破了所有困境,并开创出新的繁荣局面。在当今面临西方强势文化逼压的形势下,仍只有秉持这一元精神,把西方哲学话语里玄虚的部分尽皆黜落,将其学术信仰内纯思辨的形上慰藉导引至心灵的体验之中,以与心性学相通,才能...
中国哲学自五四之际创建以来,虽力图重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但在事实上却一直未能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资源而参与生活建构。道学是传统生活样态的思想资源,哲学是现代生活样态的思想资源。但是,无论民间生活还是国家政治生活,都不以中国哲学为其思想资源,因为人们并不能从中获得生活意义,而中国哲学也因此陷入意义困境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
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一)     孔子       2007/12/19
大道颓废,孔子不仅周游而不遇,而且遭遇了如何弘道与如何保身的生存困境。孔子是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的呢?后人又当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呢?都说孔子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否一以贯之了呢?让我们看看夫子的另一面。面对“世丧道矣,道丧世矣”(《庄子•缮性》)的时势,孔子首先从政治入手,力挽将倾之大厦,周游列国,以求见用而为王者师,“以道莅天下”(《老子•六十一章》)。然而,生活并...
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二)     孔子       2007/12/19
黑云,驱散黑云,重放光明。孔子退出政治,不是消失于世。所谓孔子之隐,是身隐心不隐,退出直接的政治活动,但并非淡漠天下,而依然心怀天下。删诗书,定礼乐,赓续周代道统,传递精神薪火;授道学,施教化,培养经纬之才,待时拯救天下。退隐不是放弃,可以说是“曲线”救国。以政治“直线”救国看来不可能,故孔子走了一条以传文授徒的曲线道路。但曲线毕竟是曲线,走曲线道路培养人才,无论人才多么杰出,时势也不会自然好转,...
提要:儒家礼学有体有用,差异性是其体,各种现实的伦理关系、道德规范是其用。在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儒家礼学被看作是维护宗法等级社会的工具而遭到激烈批判。在近现代的儒学研究中,以仁为体、以礼为用成为基本的诠释模式,仁学的普遍价值得到肯定,而礼学被特殊化、具体化从而边缘化。但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以差异性为本体的儒家礼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是儒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  关键词:儒家礼学体...
的差异性原则肯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群、群与群之间在先天、后天上的差异,尤其注重肯定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才智、能力、德行等方面的差异,它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实际的概括,是一个现实性原则。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平等观念则是一个理想性原则,它奠基于自然人性论之上,把个体的人假设为抽象的平等、独立的原子,通过订立契约组成社会。其次,从历史上讲,中、西文化传统中都包容有差异、平等两大原则,成为维护...
家礼学构成整个儒学的核心内容,抛弃了它儒学也不成其为儒学。其次,从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正义的角度看,也不必抛弃儒家礼学的差异性原则,因为差异本来就是宇宙、人生、社会之实际,它和平等原则都是建立新人伦、新礼制的基本支撑点,社会公正不应当是简单的平等,而应当是包容差异的平等,这种包容差异的平等是一种复杂的平等,也是更高层次的平等和社会公正。从儒家礼学传统中发现其公平、正义的内在蕴涵,积极与西方思想对话,...
二十世纪以来思想史研究的根本困境是什么呢?这是世纪之交思想史研究值得反思的基本问题。从中国哲学史这一具体的思想史研究领域看,人们普遍地对已有的哲学史著作感到不满,同时又迫切地需要较为完善的哲学史著作,但恰恰又很难提供这样的著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