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69 共查到哲学 课程相关记录69条 . 查询时间(0.304 秒)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哲学系的“中国哲学史”课,自20世纪20年代开设以来,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在这门课上,凝结着武汉大学几代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心血与智慧,并产生了有全国性影响的成果。 上世纪30年代,著名哲学家范寿康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担任本课的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清理、解释中国哲学历史,在讲课的基础上写出了教材《中国哲学史通论》一书,于1937年出...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西方哲学史”是武汉大学哲学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至近已连续开设讲授达40多年之久。早在1922年,武汉大学就设立了教育哲学系,在解放以前和解放初期,一批著名的老一辈西方哲学专家,如张颐、范寿康、万卓恒、高翰、洪谦、周辅成、张世英等人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开设讲授过西方哲学专题课程,开创了武汉大学西方哲学教学之源端。 1956年武汉大学在李达校长的领导下重建...
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校开设本科生专业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1922年,著名学者范寿康先生就在当时的教育哲学系(哲学系前身)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40年代,金克木先生曾在哲学系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48年,刘绪贻先生曾以“社会学”的名称开设历史唯物主义课程,其选用的教材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李达的《新社会学大纲》。这一传统在反动势力压迫...
《中国哲学史》是哲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早在50年代就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中开设。由于该学科的开创者冯契先生是自20世纪40年代就追随冯友兰、金岳霖等第一代中国哲学研究专家的学者,故在思想上形成了既继承时代问题探索又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他在50年代之后将自己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之中,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对其后这个学科形成学术梯队、拥有学术特色的教学体系作出贡献。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西北大学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1996年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理论上研究上获得较大发展。张岂之教授结合多年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经验,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全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98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被列为西北大学第一批重点建设课程。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首批精品课程...
参考:2005 课程大纲 (大学部课程:傅科)文献1.《何谓启蒙?》(繁体字版─薛兴国译,《联经思想集刊》,台北:联经,1988,页13-35;简体字版─顾家琛译,《福柯集》,杜小真编,2002,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页528-523),英文翻译, 法文原文 (摘自:Version 1. ...
主讲:彭富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记录整理:徐 萍 常旭旻 文本依据《Basic Writings》,段落划分依据《Holzwege》, 中译参考彭富春译《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2月27日   海德格尔思想的勾勒:   粗线条的勾勒往往要回复到最基本的问题,即开端,或者说“本源”。海德格尔的思想必须十分专注才能进入,否则只能似是而非,这样只会影响大家思想...
在传统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静态、封闭的实体。它引发出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接受轻发现、重统一轻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课程观,必须首先对其深层的哲学基础进行置换,也就是实现从认识论哲学向过程哲学的转向。在过程哲学视野中,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 、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