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育史 教育学原理 教学论 德育原理 教育社会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军事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教育学 学校相关记录232条 . 查询时间(0.347 秒)
按照《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施方案(试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于2022年暑期举行“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参赛教师由学校推荐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比赛和本地区比赛,经地区推荐的教师有资格参加全国比赛,2022年每个地区推荐的教师名额为3名)。该比赛将从一个侧面助力各高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把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的设定,导致了在同学年入学的儿童中,不同出生日期儿童的实际入学年龄不同。本研究利用上海市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小学入学年龄对儿童学校表现的影响,探讨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对年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小学阶段的相对年龄效应显著,直到初中后这一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入学年龄对夏季生儿童的学校表现影响将从小学持续到初中;相对年龄效应对男女儿童的学习成绩均具显著影...
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有关。对西部五省的4744名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越高,校园欺凌行为越少;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能够增加学生的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负向学校归属感,进而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实施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创建关心的学校氛围,增强学生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基于对上海市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36. 32%的中小学生都有过受欺凌经历,16. 19% 的中小学生有过欺凌他人的行为; 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 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主要受到个体特征、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影响; 中小学生是否欺凌他人主要受到个体特征、微观系统和历时系统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校园欺凌的形成...
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为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状与发展趋势,选取2006年、2011年和2015年3个年段,分学段、分城乡、分区域等多维度地对大班额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比例基本呈下降的发展趋势,大班额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分学段看,我国初中大班额问题重于小学;分城乡看,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最严重,镇区初中大班额问题依旧突出;分区域看,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的严重程度表现为...
基于1995、2005和2012年南京城区小学的空间位置与在校生数量,利用基尼系数、Wolfson极化指数、Moran's I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揭示学校体系视角下在校生规模分布的结构与空间演化特征。分析显示:学校平均规模呈增大趋势;学校规模结构两极分化程度呈“U”型变动,且具圈层分异特征;学校规模分布空间格局由集聚走向分散,布局结构由“单核团块状”向“多核散点状”转化。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实践基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载体,必须下大力气、系统予以解决。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分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在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
需求评估与学校管理     需求评估  学校管理       2016/3/16
需求评估与学校管理。
网络开放课程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学校重建”为名实施中小学校多样化改革。学校多样化的思想源自于教育中的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观点以及对学校科层制的批评。“学校重建”运动通过管理模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样化和办学主体多样化等不同的改革策略来实现学校多样化。当前美国学校多样化改革依旧是混乱和没有规划的,其改革的成效尚有待观察,但学校多样化仍然是一种有意义的价值追求。借鉴美国学校多样化改革的思路,我们应对教育公...
与一般学校相比,天主教办学更具有天赋使命及不可推委的责任,使天主教学校的校长与师长肩负“神圣的使命”的教育,让教学不仅止于是一份职业,更是参与天主“创造万物、圣化世界”的伟大工程。教会与修会二十年来缺乏年轻一辈的青年投入神职与修道行列,许多学校面临校长职务后继无人的状况,必须转让经营或聘请非教会内人士担任校长及其他行政职务,维持学校的运作。本研究运用模糊层级分析法(FAHP)探讨天主教学校校长遴选...
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的问题、归因及重构——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分析。
社会的开放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课程的相对封闭性客观上要求学校课程 社会化。课程社会化是指在国家的培育下,社会不断加强(提高)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能力,通过社会对课 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将学校课程实践的各个方面整合成基于社会的有机系统,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 能便捷地从社会中获取课程资源,在灵活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课程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个性化 发展和自主发展,...
学校与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在良性互动中,二者才能实现共赢。在近代中国,社会教育是教会学校实现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路径。在与中国社会的张力与制衡中,教会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加速了其本土化历程,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