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战后相关记录320条 . 查询时间(0.086 秒)
二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史学界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分支的妇女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日本战败至20世纪60年代,是战后马克思主义妇女史的“首次开花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妇女史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多元发展。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呈现跨学科交流、引入和深化西方性别概念等特质。总体而言,战后日本妇女史的起步受到马克思主义...
二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史学界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分支的妇女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日本战败至20世纪60年代,是战后马克思主义妇女史的“首次开花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妇女史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多元发展。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呈现跨学科交流、引入和深化西方性别概念等特质。总体而言,战后日本妇女史的起步受到马克思主义...
战后日本的“战友会”群体,是以乡土地域、家族血缘或其他社会关系为纽带,借助战场上凝结起来的生死情谊,由日本二战时“乡土部队”发展而来。该群体既是战争亲历者,又是二战后较早的一批战史研究者,他们关注二战缅甸战场,采用微观战史的书写体例,编纂参战师团、联队史志集,出版个人战记与回忆录,形成了官方档案之外的珍贵“一手”文献群。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战后国际关系教学大纲。
以美国1945年9月《杜鲁门公告》为肇端,国际海洋事务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一个争论激烈的领域。其中,因美国大陆架政策和渔业保护区政策引发的领海及领海宽度问题、毗连区渔业问题,始终是海洋谈判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依托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的谈判成果,领海及毗连区制度、公海制度、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大陆架制度等国际海洋制度初现端倪。尽管领海宽度和毗连区渔业问题分歧犹存,但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及其确立的...
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推出“满洲国兴亡”三部曲,提出“建设东北论”。该谬论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解放”东北民族,建立“理想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完备”工业体系,“奠定”东北发展基础。实际上,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压榨东北人民,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人肉开采”,用人命换经济;打断东北正常的工业化进程,建立畸形的工业体系;消耗大量资源,严重破坏东北的生态环境。日本殖民统治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生长之家”为首的宗教保守势力在信教自由的战后民主环境下迅速抬头,率先提出了反战后体制的运动理念。步入20世纪60年代,以“生长之家”信徒为组织核心的新右翼以“民族派”自居,成为右翼界的主流。但由于新右翼倡导的“反体制、反安保、国家革新,且肯定暴力”的理念本质上是向战前右翼理念的回归,并延续了战前右翼的组织分散等历史弊端,因而也很快陷入了内部分裂。
抗战胜利后,中国农村破产趋势仍骇世惊人。为解救日益严峻的农业危机,中国建设协会及相关专家学者总结与反思战前农业建设之得失,开始转向谋求农业生产关系的合理化,以应对“现代农建”诉求之新转向,这一“新转向”背后隐含的历史规律及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改革与动员农民贯穿于革命与建设始终的理论勇气和远见卓识,对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亦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我国东南两面临海,海洋不仅是我国沿海民众重要的生存空间,也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必要场所,这些活动痕迹直接或间接地记录在历史时期的海图中。一直以来,由于以往可供研究的古海图的数量不多,导致中国古海图的研究在整个地图史研究中占比较低。随着收集整理工作的逐步推进,近年来古海图研究成果也随之日渐增多。在明代以前的古海图尚未发现实物遗存的情况下,目前对中国古海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至民国时期。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迅速接收、占据青岛,随即执行经济统制政策,管制青岛的进出境贸易,对中共控制的山东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加之美军进驻,一时青岛各类走私频现,成为胶东走私的中心。战后青岛走私所涉群体既有凭借特权借机牟利的国民党军政公职人员、驻青美军等,又有因贸易管制、经济封锁被迫谋生的普通商民,甚至还有朝鲜籍人员,可谓错综复杂,呈现出显著的时代及区域特色。
战后远东局势不稳,伴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也摸索着恰当的外交政策。随着美国在华调停失败、国民党内战失利与冷战序幕的拉开,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的检讨与反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新政权对苏联“一边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远东的挫败使美国共和党加大了对民主党保守外交政策的指责。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免职事件更使反思风潮达到高峰。
二战结束后,外交部配合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为收复南海诸岛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比如组织对新南群岛位置的确定及与团沙群岛之关系;全程参与团沙群岛收复会议,能够坚持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在法军恫吓永兴岛、侵占附近之白托岛期间,外交部官员能够充分运用最新国际法与之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外交交涉,并积极为做好国际仲裁做好资料整理搜集工作。任何与军事有关的外交折冲一定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配合美国的安全战略并借助日美同盟实现大国志向,日本相继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由此,日美在琉球地位问题上暂时达成一致,而琉球成为日美安保体制的核心,两国关于琉球问题的协商与解决均在该体制的框架内进行。
2022年1月14日晚,外交学院外交学系“空中课堂——日本战后政治思潮与中日互信状态的变化”主题讲座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成功举办,一百五十余名同学积极地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外交学系陈实老师主讲,他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丰富的一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