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南海相关记录1730条 . 查询时间(0.122 秒)
二战结束后,外交部配合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为收复南海诸岛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比如组织对新南群岛位置的确定及与团沙群岛之关系;全程参与团沙群岛收复会议,能够坚持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在法军恫吓永兴岛、侵占附近之白托岛期间,外交部官员能够充分运用最新国际法与之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外交交涉,并积极为做好国际仲裁做好资料整理搜集工作。任何与军事有关的外交折冲一定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
2022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了2011-2020年西北太平洋全年台风频率增多现象及其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limate Dynamics(《气候动力学》)上。王海丽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春在为通讯作者。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TC)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占全球TC总数量的三分之一。从气候平均来看,每年约有26次被命名的TC发...
2022年5月18日晚,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谢明达(Jack Meng-Tat Chia)老师应邀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离散法缘:横跨南海之佛教及其现代主义”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东南亚系和“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主办。
2022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晓敏团队解析了孟加拉湾缺氧区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协会旗下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微生物学谱》)。2019级博士研究生顾博伟与副研究员刘甲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夏晓敏为论文通讯作者。
2022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晓敏团队解析了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马骁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夏晓敏为通讯作者。 河口区域爆发的赤潮会通过径流迅速传播扩散到下游水体,而原核生物群落在赤潮重建和生长中的作用仍未可知。该研究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原位培养...
南海是我国四大海中唯一发育洋壳的海盆,是板块边缘俯冲-张裂形成的特殊类型的边缘海。厘清南海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认识板缘型边缘海成因、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南沙地块的裂离与南海海盆扩张是紧密相连的构造演化过程。2022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南海海盆(IODP 349航次)和北部陆缘(IODP 367和368/368X航次)领导实施的国际大洋钻探逐渐揭示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然而,由于南海南部构造地层...
2022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学科组曹令敏副研究员、赵明辉研究员、黄海波副研究员、丘学林研究员等,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袁怀玉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亮研究员、郝天珧研究员,利用背景噪音成像方法在广东省地区开展地震学成像工作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中国科...
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全球海洋中的普遍现象,可在不同时空尺度的波动之间传递能量,在能量级联和调节全球海洋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南海北部,由于吕宋海峡的存在,形成了世界上最强的内波,对于该海域的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在远离吕宋海峡的南海南部,相关研究较少。基于锚系潜标现场观测资料,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环流研究室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南海环流研究团队,在南海南部发现了强波-波...
2022年5月7-12日,粤东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站克服疫情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圆满完成春季航次观测任务。粤东海域处于热带与亚热带的交汇区,直面“三巴”海峡,海洋动力过程错综复杂,夏季沿岸存在风生上升流,冬季则受到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受上升流的影响,粤东沿岸表层海水会出现低温、高盐现象,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最大浓度分布上移。粤东上升流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促进了著名的台湾浅滩渔场的形成,另外,粤...
2022年5月1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对滨海核电厂冷源致灾生物尖笔帽螺(Creseise acicula)暴发机制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证实了核电温排水的温升效应可能是导致尖笔帽螺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初步揭示了温升对尖笔帽螺暴发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以“Rising temperature contributed to the outbreak of a macrozooplan...
2022年5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杜岩研究员团队阐明了南印度洋海洋罗斯贝波引起的两种海洋-大气响应机制与正、负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关系,研究成果由张玉红博士和杜岩研究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Climate(《气候学报》)上。
2022年5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在热带外机制对ENSO影响在全球变暖下的变化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2022年5月10日发表在一区top杂志Journal of Climate(《气候杂志》)上。范汉杰博士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王春在研究员和杨崧教授等。
2022年5月6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吴燕燕、张涛、李来好等发明的“一种液体速冻用载冷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910027366.0。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以丙二醇、乙醇、水等为主研制而成的液体速冻用载冷剂。该载冷剂各组分均为食品级添加剂,冻结点低,粘度也适中,稳定性好,安全且效果明显,且生产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它适合用于水产品的快速冻结,能更好地保...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重要的地貌单元,对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相关能源资源、海底生态系统和海洋地质灾害等均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地貌特征,海底峡谷可分为单支型海底峡谷与树枝型海底峡谷体系。相较于单支型海底峡谷,树枝型海底峡谷体系多分布于构造活跃陆缘,具有活动性强和覆盖面积广等特征,因此可向深海输运更为丰富的陆源碎屑及有机质,为深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藏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储集空间,同时对深海碳汇过程...
海洋氮循环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海洋氮循环的演变过程成为当前国内外海洋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营力,从近现代沉积记录中过滤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凸显自然变化的信息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工业化革命以来,河口及近海地区的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