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地球科学总论相关记录5644条 . 查询时间(0.637 秒)
地球的宜居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地球系统46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正是偶极磁场的出现改变了地球环境演化的进程,它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同样,地球磁场如果发生异常,也会对地球的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冲击,乃至毁灭。例如磁场倒转时,地球系统就会失去地磁保护,进而可能造成生物大灭绝。
梯田在我国广泛分布,千百年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为了更有效地防控水土流失,推进国土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坡改梯工程在广阔山区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在粮食安全保障、水土资源保育、生态环境改良、促进人类福祉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大尺度的中国梯田数据十分匮乏,梯田面积统计不完整且时效性差,国家尺度梯田布局数据更是很难获取。因此,开展覆盖全中国的梯田制图对于...
雨林和森林被称为地球“绿肺”,它们调节气候、维护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更孕育着多样的动植物。但由于全球雨林和森林面积大、分布广,如何保护它们一直是难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690113、41888101、41330105)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艳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植被演化历史及其与高低纬过程的动力联系上取得进展。成果以“过去174万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与植被演化(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Tibetan...
“刚刚召开的‘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用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让科学研究为国家发展和国家战略服务。”在6月2日至3日召开的第16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强调。
近日,《自然》(Nature)杂志发布“自然指数2021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1 Annual Tables)。在“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榜单中,中国气象局以147篇论文、46.82贡献份额的成绩,位列全球第23位,与上一年排位相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21002、41520104007、4189084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教授团队以高精度硫同位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发现在奥陶纪末生命灭绝事件过程中硫同位素产生了非质量分馏,提出“平流层火山喷发”是奥陶纪末生命灭绝事件的驱动机制这一新观点。
极尖区在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的物质传输和能量耦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位形变化是地磁场对太阳风条件变化的宏观响应之一。
大气CO2浓度增加可提高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从而助力植物生长,又称为CO2施肥效应。CO2施肥效应是造成近几十年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显著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全球尺度CO2施肥效应时空变化趋势的定量化评估尚不清楚。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震波传播与成像团队与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南卫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在爱德华地震破裂过程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Multifault Opposing-Dip Strike-Slip and Normal-Fault Rupture During the 2020 Mw 6.5 Stanley...
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含量最高的二次无机气溶胶(SIA)。气象条件,气体颗粒的传输过程和气溶胶酸度(pH)都会影响SIA的形成。西安作为我国西北最大的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和能源消耗的增长,面临着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由于我国北方冬季对取暖的需求和不利的气象条件,极易发生严重的灰霾污染事件。因此,深入探讨二次无机气溶胶,气态前体物与气溶胶水含量等之间的...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21年7月9-11日在珠海召开“第五届全国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将集中交流地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驱动地球科学知识发现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发展。
朱日祥院士:为地球“把脉”     朱日祥  院士  地球       2021/6/7
朱日祥院士的办公室里,除了满架的书,还摆放着一个硕大的地球仪和一堆来自天南海北的“石头”——古生代花岗岩、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新生代玄武岩……每块石头都承载了一段地球的演化历史。
亚洲中部干旱区位于中纬度地区,主要受控于中纬西风环流,是全球粉尘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全球粉尘传输,中亚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如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大气CO2含量、以及全球辐射平衡等。施雅风院士曾预测,随着全球变暖加速、水循环加快,我国西北地区从小冰期结束后,气候特征从暖干化转变为暖湿。但是,美国Routson等在Nature发表文章认为,人类活动排放CO2驱动的全球变暖引起高低纬之间温度...
陆地和海洋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被广泛用于重建古生态环境、古大气CO2浓度、古海洋碳循环过程以及一些极端干旱事件,其原理是碳酸盐记录了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而DIC的δ13C值可以反映气候环境变化。该原理应用的前提是CaCO3与DIC的碳同位素分馏( )保持不变,且与温度、沉积速率、pH和水动力条件等变化无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