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曲 >>> 戏曲理论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戏曲理论相关记录425条 . 查询时间(0.437 秒)
论现代戏曲的戏曲性     现代戏曲  戏曲性  文本  虚拟性  程式       2009/7/30
本文作者2004年和2005年先后在本刊撰文,提出了“现代戏曲”的文体概念,并论说了“现代戏曲”的“现代性”。本文是其研究“现代戏曲”的第三篇文章,讨论“现代戏曲”的“戏曲性”。文章从文本形式、“虚拟性”和“程式”的本质、剧本中的戏曲性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说。
在这个“反本质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所谓解构主义时代,来探讨一个事物的本质,显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吕效平先生的新著《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以下简称“吕著”)就这样不合时宜地诞生了。更要命的是,吕先生并不是像一般的本质研究那样,从事物的起源、发生、发展及其形态特征入手,寻找“中国戏曲”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而是径直以“西方戏剧”的本质为标尺,来界定“中国...
武臣和明清戏曲     武臣  明清戏剧  传播  创作  演出       2009/7/29
在当前的明清戏剧研究领域,大多数戏剧研究者在充分肯定作为戏剧创作主体的文人学士所作出的贡献时,忽略了文士之外的武臣、商人和民间艺人对戏曲繁荣的促进作用。本文选择了从武臣角度切入,力图揭示他们在明清戏剧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十三世纪中期开始,北方蒙古贵族以铁血腥风的手段灭金攻宋。数十年间,便摧枯拉朽般地统一了南北中国。1276年,南宋京城临安被占领,三年后陆秀夫背负南宋末代皇帝投海自尽。从此,大元帝国进入了中国历史的正统纪年。
戏曲的出路在于回归民间     戏曲  回归民间       2009/7/29
本文揭示了戏曲日趋衰弱的原因,探讨了振兴戏曲的途径。认为,戏曲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归民间,具体的做法是:彻底改变目前的剧团体制,由普通大众决定剧目与演员的优劣,要多演反映现实生活、吻合人民大众思想与审美趣味的剧目,内容上要具有传奇性与故事性,等等。
文章认为尽管《牡丹亭》确实具有很大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结构松散,导致全剧篇幅过长,冲淡了戏剧的主题;杜宝的形象前后不一,存在断裂现象;在现实主义的故事情节的板块上,随意编构内容,淡化了“真实性”。最后,文章认为,当代评论界误解了《牡丹亭》的思想,该剧并没有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而是偏重于生理方面的情欲。
自“玉茗堂”四梦第一次集结刊版之后,应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再版。然现在存于大陆两岸乃至日、韩、英、法图书馆的四种曲集丛不外乎下列四种本子:崇祯独深居点定的《玉茗堂四种曲》、明末张弘毅著坛刻的《玉茗堂四梦》、清初竹林堂辑刻的《玉茗堂四种曲》、清乾隆六年金阊映雪堂刊的《玉茗堂四种传奇》以及清叶堂纳书楹《玉茗堂四梦曲谱》。攻研戏曲者莫不知道臧晋叔曾评改过“四梦”。然很少人见过臧晋叔初版的评改本。笔者于200...
从古至今,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如恒河沙数,不可计量,然而,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而成为经典作品的却只占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有的人,孜孜矻矻,勤勉努力,不走捷径,不模仿因袭,作品的数量累累,然至皓首力竭之时,仍没有一件传世之作。有的作品,虽为某一时期的时尚青睐,轰动天下,创作者亦曾戴上“艺术家”之桂冠,然而时过境迁,便风流云散。数年之后,即使是同代之人,亦已忘却。就创作者来说,耗时费力,却不被承认,于社会无...
众所周知,一般意念中的“现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即使“打通”近现代文学的壁垒,将现代文学的发生起点上溯,也大都以两个世纪之交为限,“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和对戊戌变法文学的肯定等都是如此。然而,一方面,虽然说观念意识是从对现实对象的指认中抽取出来的,另一方面,观念意识也对指认什么样的现实对象进行了限定。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有意打压“近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
曹禺悲剧作品的创作成就取得,与他对话剧舞台艺术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娴熟把握密切相关。在悲剧主人公情感的两度峰值中彰显悲剧的力度,善于利用不同角色类型来传递戏剧情境,在预感的“暗示”和伏笔的“显示”中激起观众的注意,用声音、光影和剧情中的“意外成分”等缔造充满诱惑力的舞台艺术空间,这些都体现了曹禺悲剧作品的鲜明舞台艺术特性。
本文在阅读《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一书的基础上,对一个世纪以来的戏曲改革进行反思,认为对其间戏曲改革的实际成效及经验教训应该进行重新评估。同时强调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对戏曲改革的重要影响,指出它对戏曲改革更多的是一种干扰,造成了文化市场的中断与戏曲观众的断层,是戏曲走向式微的主要因素。
话剧与戏曲属于不同的戏剧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规范。近代开始中国人对话剧艺术规范的认识是伴随着对西方文学性演剧方式的误读及误读成分的消减同时展开的。在比戏剧这一文艺体裁概念更切实、具体的话剧和戏曲的文类层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体式的嬗变,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输理现代戏剧变革的取向,也对认识当代的戏剧发展和现代戏曲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重要戏曲文献的诸多发现中,有些戏曲文献曾被有关书目著录过,研究者早知其名,只是未见其书,如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等,但是也有不少戏曲文献长期深藏秘府,从未被任何书目披载过,其突然间的面世往往会给研究者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惊喜,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因此而有了意外的收获,平添了几分戏剧色彩,其中二十年代车王府曲本在北京的发现即属此类。
本文结合中国戏曲史学的创建与演进过程,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发现情况、主要特征、文献价值以及有关整理研究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文章同时指出,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文献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对戏曲史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知远故事源远流长,被多种大众语体文学样式所演述。从情节、主题和人物设置等方面分析此故事由历史到文学的演化历程,可以见出其中所寓含的民众的理想价值观与世俗情怀,以及它在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上所提供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范本。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