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曲 >>> 戏曲理论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戏曲理论相关记录425条 . 查询时间(0.432 秒)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西厢记》杂剧曲文的使用情况,可以见出《西厢记》在《红楼梦》情节中的登场及相关曲文的使用,点染、催动了宝、黛爱情的发展,同时在情节叙述上勾连起了宝、黛爱情和崔、张爱情,让崔、张爱情为宝、黛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精典爱情故事的映照,使宝、黛的爱情关系、性格心理表现得更富张力,更为饱满。由此亦见出曹雪芹在相关情节上的特意考虑和精心构思。
“脚色”最早作为个人简历之意,在唐宋以来的文献典籍中颇为常见。古典戏曲形成之后,适应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脚色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专用。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还是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直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而在此之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等演员类型,其实并非“脚色”,而是“杂剧色”。其区别在于:“脚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服务于人物形象塑...
在香港话剧中,陈敢权的戏剧创作是非常富有特色的。他的剧作多采用假定性很强的形式或寓言剧的形式,表现哲理性、象征性的主题,同时又凝聚着丰富的情感。他说,“寓言剧大都是象征主义。但我祈望人物关系及角色思想都是宇宙性的,用什么时代背景来演此剧是比较次要的,重要的是希望剧中的寓意及感慨能够表达出来。”(《〖一条线〗的寓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剧作明显受到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但是他的剧作又有着明显的写实性...
批评史:郭沫若   在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郭沫若的名字。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出来的时代产儿,不仅以其气势磅礴、激情奔放的新诗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而且早在1920年9月就开始了戏剧创作。诗与剧,成为毕其一生进行不断创造的两大文学题材,因此,他的诗中,蕴含着剧的情境,如《凤凰涅盘》,而他的剧中则显现着浓郁的浪漫诗情,如《屈原》。天性中的敏感、多情、率性的特点,成就...
《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既是作为“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宗白华),无疑也成为京剧艺术表现和审美文化的哲学根基。本文由此出发,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来探究京剧艺术创造与表现之精神血脉。本文认为:阴阳与虚实统摄了京剧舞台的审美形态和艺术呈现;阴阳合谐、虚实相生、大巧若拙等也就成为京剧艺术创造中最为独特的辩证法。
本文着意于从原型的角度来审视戏曲审美的形式意味和意象表现,分析了中国戏曲的原型特质的“道”的内涵及其在戏曲的角色行当、剧目编创、舞台表演中具体表现,揭示了戏曲原型的审美意义。惟其如此,戏曲审美才往往既“超以象外”,又“得其环中”。
尚长荣艺术断想     尚长荣  艺术断想  传神  写心       2009/7/31
1988—2008年,尚长荣二十年的艺术“三部曲”,是从塑造一个崭新的曹操形象开始的。 尚长荣师从侯喜瑞, 侯喜瑞师从黄润甫。黄润甫、侯喜瑞都有“活曹操”之称。 黄润甫突出了曹操的险狠,但也演出了他富有内涵的一面。陈彦衡《旧剧丛谈》说:“黄润甫念白唱工清脆苍劲,自成一家,而作工精细,局度从容,论者谓其《阳平关》曹瞒是有学问之奸雄,……。”[①] 侯喜瑞在黄润甫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
事实上,胡适的“为我主义”、“救出自己”决非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面对浓重的社会黑暗,站在社会改革的进步立场上所作出的积极思考,其最终目的还是“救出社会”。在胡适的观念里,从个人的解放到社会的解放,从个人的完善到社会的完善,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个人都应当觉悟和提高,把自己“铸造成器”,不与封建社会一起“陆沉”、“堕落”,这是十分重要的,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步,极“有益于社会...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是从对“问题”的关注进入到对“问题剧”艺术的关注的。在“推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的五四时代,深受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已基本形成系统的西方现代哲学观和价值观的胡适,就其社会思想而言,是启蒙主义的,强调破除迷信,开启民智,以反传统的姿态推进文化的更新和革命;就方法论而言,是实验主义的,师从美国哲学家杜威获得的实验主义方法,使胡适格外注重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这...
感受《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香港话剧  戏剧舞台       2009/7/31
2005年10月下旬,香港话剧团制作的《倾城之恋》(陈冠中、毛俊辉、喻荣军改编,毛俊辉导演,梁家辉、苏玉华、刘雅丽主演)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邀请在上海安福路的话剧艺术中心演出,调动起了上海观众的欣赏热情和怀旧话题,这是香港话剧团的创演人员预期看到的。从主创人员的强大阵容上看,香港话剧团为了获得这样的预期效果作了充分准备。
什么是批评?用一句话概括,批评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文艺欣赏过程。读小说、看戏,都有直观的感受,好,不好,吸引人,厌倦。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是最初的批评。当然,要表达,就要找到一种方式、一种途径、一种文字结构,要说出一二三来,这时,或许又会茫然,不知道怎样说。并不是每一次作品欣赏都能够形成批评文字的。这里的前提是,一要能够清晰捕捉住自己的思路并用合适的文字表述,二要借助拐杖——文艺史论知识基础。
过士行剧作断想     剧作断想  过士行  鸟人       2009/7/31
士行的剧作集即将出版,他约我为之撰文,此情难却。文章还未开笔,又置《新剧本》展开士行剧作的座谈会,遂做《过士行剧作断想》。
《琵琶记》的总体评价,至今众说纷纭。对蔡伯喈的认识,更是歧见迭出,唯独赵五娘形象,却是从明清时期直至当代,众口一辞,大加褒扬。尤其在五六十年代《琵琶记》备受责难的时候,赵五娘光彩夺目的形象,成为《琵琶记》得到有条件的承认的主要依据。以此之故,评论者多把赵五娘看作是一剧的中心,把赵五娘形象视作《琵琶记》的价值所在。关于赵五娘形象的崇高之处,评论者多有阐发,似无须再作赘述。需要讨论的是赵五娘形象的悲剧...
一、流行的戏剧“理论”淡化了冲突在戏剧中的意义而强调契诃夫的平淡风格,淡化了剧本在戏剧中的意义而强调表导演,一些学习戏剧的同学甚至戏剧工作者深受这类现代戏剧“理论”的影响,至今徘徊在戏剧艺术的大门之外,不得要领。坦率地说,我所读到的本专业研究生的剧本习作,大部分是这种门外之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相信只要把生活给予他们的些许感动通过散文一样的对话表述出来,就一定能够感动读者或观众。他们对我的批评往...
1898年,易卜生在挪威保卫妇女权利协会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上致词说:“我主要是个诗人,而不是社会哲学家。……我不应当接受自觉促进妇女运动的荣誉。我甚至还没有完全弄清它的实质。妇女们为之奋斗的那个事业在我看来是全人类的事业。……但我的构想不再这里。我的任务是描写人们。”[1]很显然,易卜生在他活着的时候,在他的祖国,就曾经被误读为一个为政治功利而写作的剧作家。同样显然的是,他对此有一点委屈,有一点恼火...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