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 语言地理学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81-195 共查到知识库 理论语言学相关记录6736条 . 查询时间(3.098 秒)
"好像"的历时发展路径为:动词性偏正短语→像似义动词→像似义副词→揣测情态副词→委婉情态副词→话语标记。"好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衍生出的话语标记用法,其负载着特有的话语功能,学界关注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据分析,"好像"特有的话语功能主要有主观评述,以不确定形式委婉传递说话人的真实想法,体现说话人对事态的否定和不满,说话人记忆模糊下的话语连接。但"好像"还没有发展到典型话语标记这样成熟...
刘勰重视辨体,着眼于文体功能的辨体是《文心雕龙》辨体批评的重要角度。主要体现在对于功能相近的文体,刘勰既看到了它们的交叉互渗,又往往刻意规范它们的功用,以对之进行相对明晰的区分;还体现在他关注承担原生文体部分功能的新文体,辨析描述其衍生、发展过程。这样的辨体方式,一方面使人们能够迅速地认识各种文体发展的主要线索,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另一方面也能反映一些内涵、外延宽泛,或功能复杂的文体不断衍生分化的...
汉语在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欧洲汉学发展关系密切。首先概述了欧洲汉学的发展轨迹;继而论述了近代欧洲汉语学者群体、汉语教学方法以及汉语传播场所,爬梳了近代欧洲汉语学习者所使用的汉语教材情况,综述了近代欧洲汉语教材编写发展情况以及汉语字词典的编纂情况;最后指出,汉语在近代欧洲的传播是依托欧洲汉学的发展进行的,汉语对近代欧洲的传播阵地在不同时代场所有所不同,汉语在欧洲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规模越来越大,欧洲汉学的研...
辽代是今京津冀地区汉语方言音系特征形成的枢纽期。从契丹文献对汉语方言字音的记录可还原辽代汉语的特征,其中,效摄唇音字、庄组三等介音、宕通摄入声字韵母等音系特征仍以语音底层的形式存在于现代的河北方言中。
事件触发词是事件概念在词和短语层面的投射,是事件识别的基础和凭借。事件的内涵、外延及语言表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触发词,触发词只是判定事件意义和类型归属的指示和标记,语篇理解和事件抽取实际依赖事件同指词,其集合构成事件同指词群。事件同指词群的产生基于言语本身是一个“客观事件”、“认知事件”和“言语事件”组成的复合事件过程,通过不同认知和语用机制,投射为互为补充且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指称和陈...
意识感受性是意识生命有机体的主观性存在状态,是人体大脑主观判断的重要介质和认知范式,它架起了个体意识与心理内容之间的桥梁。作为触发语用世界的神经中枢,意识感受性凸显了大脑思维的"自觉知"意识,贯穿于语言主体意识从"感觉"到"感受"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代体宾语句式的产出以感觉初始意识为基础,唯有经过意象发展意识的牵引,才能形成具体的语言形式。从心智过程来看,联通、提取与整合是代体宾语意识感受性表达...
廉州方言代词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部差异,这点常为学界所忽视。经田野调查发现,廉州方言代词的内部差异首先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同一类词不同方言点选择的具体词语不同;其次体现在语音方面,即便选用的是同一个词,但不同方言点的发音也有所差异;语法上的差异则不明显。而就廉州方言代词内部差异的程度来看,以人称代词间的差别最大,指示代词次之,疑问代词最小。学界有关廉州方言代词词源的研究,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传统修辞理论构建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主.客对立的不平等关系。为克服该弊端,运用哈贝马斯等人的主体间性理论来构建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探讨修辞双主体如何通过语言达到认知和情感双层面的主体间性认同。研究认为,该理论赋予修辞双主体充分的使动权和能动性,为文化冲突中如何将失衡关系转化为共存互生的平等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去引号理论因刻画真概念的去引号直觉而得名,但已有的去引号理论并未重视去引号直觉中“假设”与“断言”的区别.真概念在“假设”与“断言”的区别中发挥着不同的逻辑功能,使得去引号模式对“断言的真”有意义,而对“假设的真”没有意义.建立在对“假设”与“断言”的区别基础上的去引号理论,不仅能够克服已有去引号理论的不足,而且能够刻画出更加符合自然语言使用习惯的真概念。
采用ERPs技术和语义启动范式,考察不同熟悉度条件下直接意指类和含蓄意指类歇后语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显示:高熟悉度条件下,含蓄意指类歇后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直接意指类歇后语的正确率,支持概念隐喻理论。ERPs结果显示:歇后语理解需要左右脑协同加工,且P300的数据表明右脑在加工晚期发挥重要作用;P300、N400对熟悉度反应敏感,可以作为对歇后语是否熟悉的检测指标,且可能代表了晚期的语义整合过程。
“玍”字考       玍笤帚  生笤帚  方言字       2022/3/8
吴方言中,“玍”字读若滋,既可指称树桩、柴根或挖树桩等用的镢一类的农具,又可形容光秃的样子。“玍”字多见于宋元以来文献,但由于较为生僻,在传抄版刻或点校排印过程中易误作“生”字。禅宗文献中常见的“生笤帚”一词实为“玍笤帚”之误,指秃笤帚。今绍兴方言中仍保留“玍”这一方言俗字,读作[ts 52 ],其本字当为“株”。
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解释了自然种类词“如何指称”,但是没有解释自然种类词“指称什么”。从克里普克认为自然种类词具有“严格性”来看,他接受一种自然种类实在论,将自然种类视为自然种类词的指称。为这种实在论提供支持的是克里普克的类本质主义。克氏类本质主义由语义分析导出,但是接受一些形而上学的预设。克里普克为自然种类提供一种带有语义和认识论预设的形而上学解释,其自然种类实在论取向可见于认识论、形...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使得方言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少方言日渐式微。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地区的文化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同时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记录了语言的历史发展变化。我们应该从政策的支持、学者的带动、媒体的宣传、民众的参与等四个方面保护好方言。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滋养,随后更融合了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态度意义的隐性体现策略探讨     态度  隐性  体现  策略       2022/3/10
态度是评价系统的核心,但学界对其隐性体现策略缺乏深入讨论。态度评价是参照一定标准给对象赋值的过程,而隐性态度是相对于典型显性态度的偏离。基于显性态度在词汇、语法、语义、符号等各层面上的典型体现方式可以推理出态度的隐性体现策略,具体表现为各种非纯态度词汇、非归属性关系小句、介入与分级资源以及各种非象征符等资源,形成显性—隐性连续体。隐性态度在具体语境的映照得以彰显,由此实现态度评价的交际目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