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中国学者相关记录227条 . 查询时间(0.415 秒)
中国是世界上对沼气开发较早的国家,然而对工程沼气系统中哪些菌群是“正规军”,哪些是“特种部队”,仍不甚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沼气工程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可能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微生物学前沿》上。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何光伟近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和《先进功能材料》上连续发表了以“氢燃料电池用离子交换膜的传递过程强化”为主题的两篇论文,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一种构建氢燃料电池“质子通道”的新概念,可将其“能量传递速率”提升2倍,有望大幅提升电池性能并降低其成本,从而促进这一“零污染”绿色能源的推广。   氢燃料电池是使用氢作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发电”,从而提供能量的电池。其“...
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2015年12月11日公布了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名列榜首。
2015年10月15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吴秀杰等在湖南省道县发现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论文,表明8万~12万年前,现代人在该地区已经出现,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对于深入探讨现代人在东亚大陆的出现和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古人类学研究与争议的热点。近10年来,中国古人类学界在这个领域的...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被任命为《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专家,成为该组织中全球仅有的6名科学专家之一。 《湿地公约》是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多边环境公约之一,现有169个缔约国。该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全球湿地科学技术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经缔约国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分为技术专家与科学专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服务于湿地公约全球履约过程中的专业科技咨询,包括修改与更新行动纲领、提交技术报告等。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彭慧胜课题组通过对碳纳米管的多级螺旋组装,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纤维状人工肌肉材料,为实现高性能的驱动和敏感器件及应用提出了全新思路。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研究人员以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取向的碳纳米管为基本单元进行多级螺旋构筑,在纤维内部形成大量纳米和微米尺度的管道结构,这种多级管道结构可以使溶剂快速高效地渗透到纤维内部。其对溶剂...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近日传来喜讯,该院汪建平教授团队与美国排行第一的癌症中心——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李孟鸿教授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肿瘤学顶尖杂志《Cancer Cell》(《癌细胞》)正式发表,且中山六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成果发现了新的肠癌生物标记物和潜在精准治疗新靶点,为肠癌可能的治疗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项历时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肝脏病学杂志》,该研究针对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病,俗称肝豆)这一重大疑难病给出了全新判定标准,被国际论文评阅人评价为该领域“里程碑式”的论文。这也是中国肝豆病研究成果首次在该杂志发表。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高谦课题组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首次揭示了结核病“北京家族”菌株的起源和与汉族人群共同扩散的历程。该成果对于认识我国结核病流行株的致病特征、提示疾控部门监控流行菌株、防止其大规模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今天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2015年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对于我们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五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在领域和深度上不断扩展,临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研究迎来了又一次高潮。在研究热点上,近年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侵华日军罪行的档案史料整理公布与研究、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加强。
戴问天是地质专家,又是二战中国战场的亲历者,自30年前旅德伊始,他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他依据亲历者对历史的记忆,对原始档案的洞见,借助大量档案资料,回答了他眼中的“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戴问天先生的新作《德国为什么要二战》已在2015年1月面世,无论从知识性还是从思想角度来看,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活性是目前商用催化剂的5倍,循环充放电6000次仍保持性能稳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曾杰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阿克伦大学教授彭振猛合作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研制,日前取得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这一成果,为新一代高效、高稳定性燃料电池研制提供了新思路。
2015年3月6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中国学者研究探索发现,可快速、灵敏检测地下水污染问题,对于正确评估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据介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973首席科学家刘锦淮研究员和副所长黄行九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在探索铬(VI)电化学检测方法上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分析化学》上。
记者2015年2月2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单革教授实验室近期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环状非编码核糖核酸(RNA),为进一步揭示人类生命原理,以及未来解释并防治一些重大疾病提供参考。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核糖核酸(RNA)是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而非编码RNA通常因不能编码蛋白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被认为是不具有生命意义的“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