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中国学者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0.271 秒)
牛奶因为含有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被誉为“接近完美的食物”,喝牛奶通常也被认为是最经济实惠的补充营养的办法,其中,蛋白质是牛奶中最为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但有研究表明,人体摄入普通牛奶中含有的A1 β-酪蛋白后,可能会对胃肠道功能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影响人体认知功能。《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0年8月第28卷第4期刊发了题为《A1、A2 β-酪蛋白对肠脑轴影响的比较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通过回顾多项临床...
近日,国际学术出版行业龙头Springer Nature发布了中国学者2020年度高影响力研究。来自商业经济政治与法律、化学与材料科学等10个学科的202篇期刊论文和119篇高影响力图书章节入选中国学者年度高影响力研究,其中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学科有20篇期刊论文入选。我校沈杰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经皮给药的dsRNA递送系统的喷射法应用,对大豆蚜虫进行有效的基因沉默和病虫害控制”名列其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贺强教授和吴志光教授研究团队,首次实现游动微纳米机器人对脑胶质瘤的主动靶向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难有效治疗的癌症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人数均占首位,重要原因是缺乏精准疗法,而且由于血脑屏障和血肿瘤屏障的存在,进入颅内肿瘤部位的治疗途径有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张捷教授课题组在监测地震、应用人工智能实时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机制参数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地震发生后,借助人工智能可在1秒内准确估算出震源机制参数。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等在国际上实验实现了1.43公里的远距离非视域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米级提高到公里级,相比先前的实验结果提升了三个数量级。该成果于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信息的存储与读出时间对构建量子网络非常重要。量子存储器是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按需式读取是指光子写入存储器以后再根据需求决定读出时间,这对实现量子网络中的同步操作等功能至关重要。但目前国际上已有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均基于简单的原子频率梳方案,读出时间在光子写入之前预先设定,无法按需读取。
2020年8月25日至26日,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2020年全体理事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世界各地93位成员代表连线了此次会议。会议由IUTAM主席Nadine Aubry教授主持。在IUTAM中担任资深理事的白以龙院士,担任理事的方岱宁院士、何国威院士、郑晓静院士和卢天健教授代表中国学学会参加了此次会议。
人造卫星、人工智能、人造太阳……人类对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与超越,为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那么,能否模仿原子到分子键合过程,创造出纳米“人造分子”呢?中国专家在纳米“人造分子”制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聂志鸿团队为制备纳米“人造分子”找到了简易方法。
密度仅为钢的六分之一,轻盈但强度、韧性超过传统陶瓷与合金,可承受从零下120摄氏度到零上15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且“吸能”耐撞,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的一种综合性能强劲的“超级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并有望替代工程塑料减少污染。纤维素是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天然生物质材料,在树木、水稻、小麦、棉花中都大量存在。少有人知的是,纤维素在微观层面性能强大,直径小于头发丝...
近日,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李德仁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学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合成了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并对其强圆偏振发光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由于其突出的机械、电学以及光学性质, 碳纳米管材料在纳米科技和电子学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制备方法难以控制碳纳米管的生长,只能得到金属纳米管和半导体纳米管的随机混合物。利用有机化学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是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的理想策略...
2019年11月16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曹晓风、曹雪涛、高福等24位中国学者增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科学家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里,中国科学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产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届到第二十一届)8次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大会,选举并产生来自中国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83人。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学同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最新发现一种红外隐身材料。这种新材料坚固、轻便、可折叠,可以在不需要额外能源的情况下躲过红外探测仪的“法眼”,应用前景广阔。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能力的大小,和其表面温度直接相关。因此无论白天黑夜,红外探测仪都可以测量到目标与背景间的辐射差,得到不同物体的红外图像。现有的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常是改变目标热辐射特性,但这些隐身...
近日,我校光子技术研究院郭团教授收到国际IEEE仪器与测量学会(IEEE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Society,IMS)主席来信,祝贺他获得了2018年度该学会的科技奖(TECHNICAL Award),以表彰郭团教授在能源与健康监测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郭团教授的获奖辞为“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Advan...
据德国研究联合会消息,由德国研究联合会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从140位申请者中遴选出1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授予2018年度海因茨·迈耶-莱布尼茨奖(Heinz Maier-Leibnitz-Preise),来自中国上海同济大学的庄晓莹教授榜上有名,她是自设置该奖项以来第一位获奖的中国学者。颁奖仪式将于今年5月29日在柏林举行。庄晓莹博士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岩土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