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地球科学总论 温度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394 秒)
过去气候环境参数(尤其是古温度)的定量重建,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和预估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四醚膜脂化合物brGDGTs是新兴的生物标志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湖泊环境之中,且其分布对温度变化敏感,具有示踪湖泊古温度变化的潜力。然而,目前湖泊brGDGTs的控制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明了,妨碍了其在湖泊古温度定量重建中的应用。
在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海岸线的变化,直接关乎沿海地区人类生产及生命的安全。而若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首先需要了解自然变率下的海表温度变化历史,即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的海表温度如何变化。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第五阶段,MIS 5)为距今最近的一次最暖时期,全新世(深海氧同位素第一阶段,MIS 1)为现今人类所处的温暖间冰期。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下,两个间冰期的海表温度变化历史对未来的海表温...
有孔虫壳体Mg/Ca温度计是近10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恢复古海水温度的方法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方法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海水盐度影响壳体对Mg元素的吸收,是对Mg/Ca温度计“忠诚度”最具威胁性、也是近来最受人们关注的因素之一。查阅了最近2年有关Mg/Ca温度计中盐度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整理出对盐度因素进行校正的方法和解决方案,以供国内同行借鉴和参考。
分析了根据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青藏高原中东部过去2485 年来温度变化幅度、速率、周期、原因及未来趋势, 发现研究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全球同步出现, 如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 世纪增温等. 历史上最大的温度变幅和速率都发生在“东晋事件”(343~425 AD)期间, 而非20 世纪后半期. 过去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温度序列存在显著的1324, 800, 199, 110,2~3 a 的准周期 (P < ...
选取玉龙雪山南坡林线附近区域为研究区,用转化糖方法测定高山地段不同景观部位的效应温度,通过Kriging插值得到研究区域的温度场格局,以此为基础探讨山地景观尺度的地面温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海拔梯度的影响,仍是控制研究区地面温度特征的主导因素,但温度变化并不完全遵循山地温度的垂直递减规律;②林灌草3类植被分布区域的地面温度差异显著,林地的效应温度总体高于草甸和灌丛的温度,但草甸区域的坡面...
通过青藏高原东北部现生活树与墓葬古木相衔接,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了这一地区过去2485 a以来的年均温度变化序列. 这个温度序列所揭示的气候历史表明序列中有4个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1970~2000 AD的平均温度. 348~413 AD出现过一次快速的由寒冷到温暖的气候突变事件, 文中称之为“东晋事件”. 计算表明, 高原中东部长时间尺度温度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北地区, 同时也响应了北半球的温度变...
利用无狭缝光栅摄谱仪在西藏地区进行了自然闪电的光谱观测试验, 首次拍得了7幅分辨比较清晰的云闪通道的光谱, 并与地闪光谱相对比, 对云闪光谱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云闪光谱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结构特征: 一类与地闪光谱具有相似的谱线结构, 而另一类与以往得到的地闪光谱完全不同. 同时, 与同一地区的地闪光谱相比, 在这些云闪光谱中记录到的激发能较高的OII离子谱线比较多. 依据谱...
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证实,过去10年北半球的表面温度为1300年以来最高。而且,如果加上有些争议的树木年轮数据的话,这一结果可以推至1700年。相关论文即将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Michael Mann说:“有些人曾争论说,树木年轮数据不能用于这类型的研究。现在我们排除了树木年轮数据之后,仍然拥有其它足够的替代数...
Abstract通过对“青藏铁路乌丽垭口大桥段不同走向路基表面热状况观测试验”资料的分析,改进了已有的青藏铁路边坡表面上的太阳总辐射和表面温度反演方法,并利用中日合作“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试验”(GAMETibet)沿青藏公路长时间序列地面观测资料,建立了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与反演系数之间的统计关系,将该反演方法推广到青藏铁路全线。
据路透社2006年9月7日报道,一位科学家在星期四称,全球变暖延续到下个世纪将使地球温度回到恐龙时代才有的温度,而且将导致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灭绝。
科技日报2005年9月14日电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和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国际北极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回声波法,研制出测量北极永冻层温度的方法。有关专家指出,该科研成果对在全球气温不断变暖的情况下监测永冻层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
新华网2005年5月9日讯 据《纽约时报》报道,瑞士联邦科技研究院的气象学家维尔德博士近日发表了他领导的小组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地球近些年“变亮”了。
应用谱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对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的影响,得出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温变化对西伸脊点有影响的最佳落后时间长度.分别找出三大洋在上述落后时间长度下对西伸脊点东退和西伸有影响的关键区域.它可以作为西伸脊点东退或西伸的强信号因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比较分析.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可以作为衡量东亚季风的一个指数,而东亚季风对处于低纬高原的云南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
将大气化学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连接,以中国地区1994年1,4,7,10月为研究对象,模拟了气候变化,并分析了由于大气化学过程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的对地气系统辐射收支、温度、降水量等气候因子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硫酸盐气溶胶在晴空大气顶和云天大气顶处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将使地表温度下降,使降水量减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