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农业生态研究所相关记录980条 . 查询时间(0.395 秒)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利用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土地覆被数据库(ChinaCover;吴炳方等,2017)中1990、2000、2015年3期数据集的采矿场数据,定量解析了1990-2015年间中国露天采矿场的时空格局特征,并结合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定量分析了露天采矿直接导致生态系统服务(自然生境、水源涵养、NPP及食物产量)的损失...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学科组以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关键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堆肥工艺条件下(不同碳氮比和不同物料配比),有机质是影响重金属形态再分配的关键影响因子;为强化重金属的钝化效果,筛选了物理化学型钝化剂(生物炭和沸石)和营养型钝化剂(硼泥和磷矿粉),均可提高重金属的钝化效率(2%-40%),其中钝化效...
2021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兰州召开了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2021年束流评审会,会上我所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北方粳稻育种研究团队荣获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2020年度优秀用户奖,杨福研究员代表获奖团队作了“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北方粳稻育种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此次共有6个团队获奖,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林下植物资源学科组赵恒田团队培育的“中科蓝果1号”和“中科楤木2号”喜获黑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林木良种证。
2021年4月22日,2020年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正式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再次入选(2016、2017、2018、2019、2020),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孔祥峰研究员首次入选,标志着该团队在畜牧生态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由于DOM的组分复杂且难以分离,目前多使用光谱代理参数如某波段的吸收系数aCDOM(440)、光谱斜率S275-295、M值及特征吸收SUVA(254)来表征其浓度,指示其来源、芳香性和分子量大小。近年来,随着三维荧光技术(EEMs)及其谱图识别技术的发展,为识别DOM组分开辟了新思路。先后出现了寻峰法、平行因子法(PARAFAC)、面积积分法(FRI)来识别DOM的组分并确定其来源。因此,中国科...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水鸟团队针对当前大型濒危水鸟研究存在的不足,引入卫星追踪技术,详细跟踪记录了3巢东方白鹳幼鸟在湿地繁殖斑块内的“行为生态学特征”,得到了如下结论。①幼鸟白天的活动强度显著高于夜晚,日出(4:00)与日落(19:00)前后出现活动高峰。针对性保护对策:在早晚幼鸟活动高峰期,避免繁殖地景观斑块周边人类活动的干扰。②幼鸟活动位点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形成了空间热点区...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制约大豆生产的全球性病害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是由多基因和数量性状控制。大多数研究是基于高抗和高感品种杂交形成的遗传分离群体,存在高抗基因时,微效基因时常被掩盖而不能被有效检测到,然而后代对线虫的表型反应相对于亲本显现为广泛的变异。此外,当前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是建立在每株孢囊数与已知感病品种比较所得的雌虫指数,然而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根重大小不一样,特别是野生品种,仅局限于每株...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学科组长期致力于新的开花期基因发掘,助理研究员王飞飞利用Minsoy(E1e2e3E4)和Archer(e1ase2E3E4)杂交后构建的MA重组自交系进行长日照条件下开花期QTL检测,通过亲本重测序和MA群体SLAF-seq,结合MA群体的花期表型,检测到一个重要调控位点TOF7(TimeofFlowering7)。进一步研究表明该位点由单基因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正俊课题组在《植物学报》上发表题为“快速、无损大豆种子连续取样技术及其DNA制备”的技术论文,为种子纯度及品种鉴别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技术利用微型电钻和空气泵等简单装置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连续无损钻取大豆种子的操作流程,当钻头钻至种子的胚乳部分时,左手将移液枪头的粗端置于钻头下,枪头管收集约5.85–9.75mg的大豆种子的胚乳组织。本技术特点为可...
作为全球变化的一部分,光污染(夜间的人造光)对生态系统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许多研究表明光污染会对动物的行为、植物的物候造成影响,但是光污染是否会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仍不得而知。针对这一研究空白,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生物入侵生态学学科组刘艳杰研究员指导学生进行了夜间路灯模拟实验,对比广域与窄域的归化外来植物对夜间灯光的不同响应。实验选取了9对广域和窄域分布的归化外来植物,并在有无夜晚人工光源的...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机理研究是当今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天敌逃逸假说认为入侵植物在引入地会逃逸掉大量专食天敌,因此入侵植物会将用于防御资源投资到生长,进而生长更快、更具竞争力。尽管该假说合理解释了外来入侵植物为何具有更强的生长优势这一科学问题,但是对于其背后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仍缺乏深入探讨。植物体内诸多激素能够调控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天敌的防御。其中,赤霉素和茉莉酸是非常重要的一对拮抗调控植物生长...
全球超过50%的湿地分布在高纬地区,并储存着约400-500Pg土壤碳,这些高纬湿地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在高纬地区,当增温导致冻土退化、活动层加深的同时,高纬湿地水文平衡也被打破,进而导致高纬湿地植被发生演替、退化甚至萎缩,从而影响高纬湿地碳汇功能。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利用生态位理论分布模型、冻土模型和湿地大数据,在植被群落尺度,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小兴安岭地...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李怀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完成的10项人工湿地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生态沟渠等,获得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名称分别为“一种生态调控型人工湿地强化碳氮同步去除系统”(授权号:ZL 201510236212.4)、“一种具有深度脱氮功能的微曝气型固体碳源湿地系统及工艺”(授权号:ZL 201610147301.6)、“一种寒区退化沿江湿地泥炭藓净化床越冬方法”(授权号:ZL 2...
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与广泛应用,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来源主要是降解后的塑料碎片、合成纤维等。最新研究发现,塑料微粒在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中已广泛存在。但是微塑料对作物生理响应过程及激素调控网络的影响仍未可知。为此,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团队以大麦为研究对象,针对大麦响应塑料微粒的生理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