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马克思主义 革命相关记录229条 . 查询时间(0.083 秒)
俄国大革命之影响     俄国大革命之影响  李大钊       2008/12/15
俄国大革命之酝酿,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远因近因纷综累积,卒以演成今兹壮快淋漓之活剧,余既于本报略述其梗概矣。惟其影响所及于吾国并世界之政治前途,关系绝非浅鲜,兹复约举其说,贡览观焉。
尽管昨天狂喊高举毛泽东旗帜的党官僚,今天忽然成为‘反革命黑帮’这种官僚阶层的内部斗争,由上层扩展到下层时,一定会超出斗争中胜利一方的预期,变成一般的反官僚主义运动的。
马克思在论述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工场时写道:“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时代以劳动资料为起点。”(1)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第一阶段,手工业工人的传统工作再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由一连串的局部工人顺次来完成,整个劳动过程没有什么变革;变革了的是劳动组织。到了下一个阶段,即机器工业阶段,劳动资料从工人手里落到一种机构的掌握之中;自然力被用来供应动力,动力转移到工具上,作用于材料,...
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确定地失败之后,第一次提出的不断革命论就被人忘记了,忘记了半个世纪长久。这不仅因为一八五〇年后德国革命未曾照马克思预想的发展下去,而且因为这次落后国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盛期,资本主义还在沿着曲线上升,它的前面还有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期间。在此情势之下,德国有可能避免革命坦途而经过迂回曲折道路慢慢地解决了它的民主任务。可是二十世纪的俄国就无此前途了,它已经处在资本主义没落期,帝国主义世界...
所谓不断革命,并非革命沿着上升曲线不断发展之意;革命同一般历史一样也不是走直线的,有其上升曲线,也有其下降曲线,无论那次革命都是如此,胜利的俄国革命也是不能成为例外的。
提起不断革命论时,一般人总要把这个理论同托洛次基名字联系起来,仿佛以为这是托洛次基独创的理论。其实,倡始不断革命论者,是马克思而非托洛次基。
《不断革命论ABC》 序     不断革命论ABC  郑超麟         2008/11/26
这本小书终于排成铅字印出来了。读者在『导言』中可以知道这本小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双方胜负形势尚未判明时写的,即是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时写的,就年代说,那是一九四二年秋天,即距今将近五个年头了。
《不断革命论ABC》目录     不断革命论ABC  郑超麟  目录       2008/11/26
《不断革命论ABC》目录。
革命问题漫谈     穆德  革命问题漫谈       2008/11/25
我们这里所谈的革命问题,历史性的多于现实性的,理论性的多于实践性的,而且范围限于1949年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前,虽然如此,革命的理论仍是革命行动指导,所以即使是历史性的探讨,它对于未来革命的发展,仍有无比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应当弄明白:革命以什么为目的?
1927年,革命失败后,党内纷纷议论。八七会议发表了《告同志书》,虽未肯定革命失败,却无指名地批评了党的领导的机会主义政策。就在此时或稍后,基层党员中忽然盛传:此次的失败或过去的错误,应该由总书记陈独秀负责,因为他有机会主义思想,其表现就是他的「二次革命论」。我听了很诧异。革命失败,为什么归咎于陈独秀一人呢?所谓「二次革命论」,是什么意思呢?基层党员没有一个人给我说清楚。他们说来说去,似乎以为革命...
╳╳╳,为了理解1925-1927年的中国革命,特意选择美国人伊罗生半个世纪以前写成的《中国革命的悲剧》(第二次修订本)来翻译。译成后,她要我写几句话。
“当然不能。只有火车才能按时发出,但也不总是如此”…… 思维的准确性到处都需要,而在革命战略问题上更是这样。但由于革命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革命的概念和思想也就会蒙上一层油污,轮廓变得模模糊糊,问题勉勉强强地提出,又马马虎虎地解决。
据某同志通报,西共中央的政策发生剧烈转向……   这位同志说,尽管西共中央保留了「民主专政」的形式口号,它在两点上已坚决转向:1/开始为民主口号而斗争,2/准备落实(工人)统一战线。
现在,当本书的外文版付印的时候,国际工人阶级中整个善于思考的部分,在一定的意义上,整个“文明的”人类,都怀着极其强烈的兴趣倾听对前沙皇大部分疆域内目前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变的反响。在这一方面农民经济的集体化问题引起了最大的注意。这是毫不足怪的,在这一领域同过去的决裂特别具有掠夺的性质。但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缺乏一个总的观念,要对集体化作出正确评价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这里再一次,但已是在更高的水平上确...
失败和革命     战争  反革命势力  俄国       2008/11/14
战争是阶级社会的历史测验,它检验阶级社会物质基础的力量、各阶级之间物知(物质?)联系的牢固程度、国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胜利——在其它相同的条件下——显示一个国家制度的相对的牢固程度,提高它的威望,从而使它得到巩固。反之,失败损害国家组织的威信,从而使它受到削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