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 语言地理学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论语言学相关记录455条 . 查询时间(0.587 秒)
2024年5月27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ACL 2024 (The 6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CF-A类) 录用了信息学院沙灜教授课题组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2篇研究工作。
近日,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举办的首个全国古壮字古籍整理与出版人才培养研习营(以下简称研习营)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2024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冯臣助理研究员、屈青青研究员及合作者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Data发表汉语语言产生数据库——A dataset of behavioral measures on Chinese word production in picture naming。
语言中的词汇如同生物物种一样,也在竞争中决定彼此的存亡。单词在语言演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可能存在“新词涌现”和“认知选择”两种机制。“新词涌现”源于外部环境,是由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所催生的表达新含义的需求。然而环境的变化(包括战争、移民、社会改革、技术进步等)往往较为随机,因此无法对语言演化施加一个稳定、持久的影响。相较而言, “认知选择”(人类在加工和产生语言过程中的一些先天的内在偏好)则相对稳定...
2023年11月27日,南京农业大学薛金林教授团队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High-precision Target Ranging in Complex Orchard Scenes by Utilizing Semantic Segmentation Results and Binocular Vision的研究论文。该...
2023年10月10日,为了扩展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蒙古学学院特邀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王远新教授为师生作题为《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论特点》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蒙古学学院副院长乌吉斯古冷教授主持,民族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会预测对方即将说出的内容。例如,你的朋友跟你说“我刚从青岛回来,在海边捡了很多……”,可能还没说完,你就已经根据“青岛”“海边”等概念预测到即将说出的是“贝壳”。这种语义信息的预先激活(语义预测加工)是人脑能够实现高效语言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人脑是如何进行语义预测加工?语义预测加工是否以及如何受到个体的基本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容量)和语境信息的影响?
2023年来,认知科学家阿尼尔·塞斯(Anil Seth)提出了“我预测故我在”的新观念。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模型认为,人类大脑持续地对即将到来的信息进行预测,并将预测信息与实际的感官输入进行对比。这种预测机制深植于日常行为和认知过程中。无论是走路、说话,还是理解他人的语言、情绪和意图,都离不开预测。已有研究表明,在语言理解中,人们可以预测不同维度的语言信息,如语义和语音...
近年来,认知科学家阿尼尔·塞斯(Anil Seth)提出了“我预测故我在”的新观念。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模型认为,人类大脑持续地对即将到来的信息进行预测,并将预测信息与实际的感官输入进行对比。这种预测机制深植于日常行为和认知过程中。无论是走路、说话,还是理解他人的语言、情绪和意图,都离不开预测。已有研究表明,在语言理解中,人们可以预测不同维度的语言信息,如语义和语音信息。...
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会预测对方即将说出的内容,比如你的朋友跟你说“我刚从青岛回来,在海边捡了很多…”,可能还没说完,你就已经根据“青岛”“海边”等概念预测到即将说出的是“贝壳”。这种语义信息的预先激活(语义预测加工)是人脑能够实现高效语言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人脑是如何进行语义预测加工的?语义预测加工是否以及如何受到个体的基本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容量)和语境信息的影响?
2023年来,认知科学家阿尼尔·塞斯(Anil Seth)提出了一种新观念:“我预测故我在”。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模型认为,人类大脑持续地对即将到来的信息进行预测,并将预测信息与实际的感官输入进行对比。这种预测机制深植于日常行为和认知过程中,无论是走路、说话,还是理解他人的语言、情绪和意图,都离不开预测。已有研究表明,在语言理解中,人们可以预测不同维度的语言信息,如语义和...
在嘈杂的公共场合打开手机的语音识别功能时,我们经常发现它无法准确识别我们的言语,甚至错误地捕捉了别人的话。但是,我们自己在相似的场合里交流却好得多。为什么在语言交流中,人类大脑拥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呢?
202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屈青青等在《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上,发表了题为Predicting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evidence from ERP representational similarity analysis and Chinese idioms的研...
哲学家克拉克提出“人类大脑是一个预测机器”。根据当前情境对将要出现的信息进行预测,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智能。而语言作为雕刻在人类大脑上的一件复杂而精致的礼物,其交流与理解过程也上演着预测加工。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遇到一方话音未落,另一方便已猜到对方想要表达什么的情况。无论是个体经验或实验证据,均表明在口语或书面语理解与交流中大脑对尚未出现的语言信息进行着主动预测。例如,在听到“喝咖啡时,我喜欢加点糖和...
第二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于近日揭晓。《传抄古文综合研究》《湘西乡话语音层次及演变研究》2部专著获得一等奖,《藏语的副动词和小句链》《古藏文的系动词》《中古文献异文的语言学考察》等7部/篇成果获得二等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