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美学原理 中国美学史 东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美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美学相关记录1365条 . 查询时间(1.426 秒)
文艺美学的反思     文艺美学  反思  文艺学       2014/3/17
在西方传来文艺学之前,中国也有自己的文艺学,虽无其名,却有其实。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古典文艺学。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艺术的文学(美文学)也包含在内,其独特的创造规律也得到了探讨。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隆誉,自周公“制礼作乐”肇始,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依仁游艺”,经孟子宣扬“仁义礼智”、“与民同乐”,经荀子召唤“制礼限恶”、“作乐而教”,到《乐记》的全面、系统的总结,礼乐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质素。从这个角度说,先秦时代是一个礼乐的经典时代。在先秦这个礼乐时代的文化场内,论述周公、孔子、荀子、《乐记》礼乐思想的相对较多,惟有对孟子的礼乐思想却少有问津。本文拟结合先秦...
范式与美学史写作范式     范式  美学史  写作范式       2014/3/17
这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何谓“范式”的问题。范式,是英文paradigm的汉译名,有时也翻译为规范、典范。其实这一概念的发明者库恩也从未给出十分明确的定义。从他对“范式”在科学革命中的作用的阐述中,“范式”大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意义:即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的事情内基本认同的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等。库恩后来在...
为了了解中国当代美学学术史的情况,笔者与合作者自2001年10月起,陆续走访了一些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研究学者①,就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作了一系列的访谈。其中,一些学者都参与了《美学概论》的编写工作(实际上,最初这部教材的书名为《美学原理》1981年出版时才改为《美学概论》,美学界大都笼统地谈论《美学概论》,本文根据这个事实进行了区分),他们大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回忆了自己参加《美学概...
从1735年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感性认识的科学”开始,美学正慢慢变成艺术哲学,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感性认识”问题。这其中,19世纪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正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中找到确定自身话语合法性的前文本。在文学批评方面,别林斯基确定了“真”是“美”之前提的美学观。他指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魅力在于,“诗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透彻和清晰的反映,像普希金的个性反映在《奥涅金...
瓦格纳,一个现代性案例     瓦格纳  现代性  案例       2014/3/17
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把瓦格纳看作一个“现代性”的个案,说艺术可以避开瓦格纳,但哲学怎么也回避不了瓦格纳。现在我愿意认为,尼采是对的,瓦格纳音乐和瓦格纳著作确实表现了现代性的人性冲突,包括古今冲突,包括革命意志与虚无主义的冲突。瓦格纳主要是通过他的艺术和艺术革新来表达他的理想的,而他的艺术之所以具有当代性,是因为它传达了现代人性的冲突和困厄,另外就是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的艺术观,对于今天的艺术...
一个文化体的时间意识和知觉方式,是该文化体如何模塑世界和将民族与个体的生活整合为一个可靠的形式结构的基础。与此同时,一个文化体如何呈现时间是该文化体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时间意识如何被结构、被刻写和被陈述,折射出该文化和社会进程的节律和步调,并在塑造该文化的历史叙事、个体命运感和艺术形式等表现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
《红楼梦》的美学密码     红楼梦  美学密码       2013/9/5
20世纪80年代初,我提出“美是一个流动范畴”的命题,颠覆了以往美学家们把美单独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自然形态的一元模式,颠覆了美学家把美视为客观或主观、或主客统一的固定范畴模式,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广泛地吸收现、当代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成为美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先锋。1982年,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在我的建议下,将“流动范畴”和“固定范畴”正是列入《哲学大辞典》的撰写条目。2001年《哲学大辞典...
近年来,“文本学解读”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研究的一种新路径。这里所说的“文本学解读”,大致可分为“文献学”意义上的文本学研究和“解释学”意义上的文本学研究。前者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学者吕贝尔承继梁赞诺夫提出的“马克思学”概念并创刊《马克思学研究》,主张在文献编辑与考证的基础上,对原典文本进行新的阐释,逐渐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学派。此外,欧洲其他国家对马克思文献的编辑、译介也在有...
21世纪,美学何为?实际上,在西方,早自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以及文化研究的兴起,美学研究渐渐从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纯粹性”的研究,转向广泛社会参与和批判的政治社会美学研究。阶级、身份、族裔、性别以及艺术生产与消费等问题,逐渐代替昔日关于美的形式、审美经验、美的普遍性等问题而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论域。在这场由学院书斋的纯粹艺术研究,延伸到社会政治广阔层面的美学研究的历史...
起步于 2002年的中式大片虽已五岁 ,但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同类国际电影相比无疑还极稚嫩.我说的中式大片或中国式大片是指由中国大陆电影公司制作及导演执导的以大投资,大明星阵容,大场面,高技术,大营销和大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影片.称得上这类影片的目前有《英雄 》(2002),《十面埋伏 》(2003),《无极 》(2005),《夜宴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鉴于这几部大片无一例...
现代性的颜面(上)     现代性  艺术形式  美学       2013/5/31
“现代性”难道还有“颜面”吗?这“颜面”究竟该怎么理解?这问题可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学者马太·卡林奈斯库(Matei Calinescu)在《现代性的五副颜面》(Five Faces of Modernity,1987)中提出来的。按我的理解,他所谓“现代性的颜面”应该是有关现代性的审美艺术表现、或审美现代性的具体呈现面貌的一个隐喻性表述,这不妨视为考察现代性的一条有用的思路。我在这里用汉语的“...
宋代美学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走向生活,走向休闲。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促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在宋代全面兴起乃至繁荣。宋代艺术审美在趋于精致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充分融合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宋人一方面在生活中追求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在艺术中追求生活情趣,由此催生了宋代美学的休闲情调。“玩物适情”所昭示的美学旨趣便是艺术与生活的双向融通,是宋代美学重视生活并落实于生活的体现,它所反...
围绕“剩余价值的流转”对《资本论》的整体理论结构进行梳理:第一卷考察了物质生产由“必要劳动 (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构成,而“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第二、三卷分别讨论了剩余价值在“流 通”等领域的流转及在产业利润、利息、地租之间的分割———这些都是在“此岸”的“必然王国”中的流转,而第三卷 有关“自由王国”的论述则揭示剩余价值也可以由“此岸”的“必然王国”向“彼岸”的“自由王...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从“摹仿说”入手,将艺术创作看成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他们从代数的角度研究音乐,从几何的角度研究建筑,从解剖的角度研究雕塑,从透视的角度研究绘画,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这种研究既造就了西方艺术的辉煌成果,又导致了西方艺术的观念误区。科学手段的介入,确实能给艺术创作带来某种手段上的支撑;但科学精神的渗透,又常常遮蔽了艺术创作的美学目的。不了解科学精神对艺术创作的正面影响,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