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大地构造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大地构造学相关记录180条 . 查询时间(0.402 秒)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在研课题。
安徽师范大学地质学基础课件 断裂构造之节理。
安徽师范大学地质学基础课件 断裂构造之断层。
大地工程学术研究讨论会是目前国内土木大地专业研讨会中最具规模且历史最悠久之学术研讨会之一,除了做为全国产官学各界土木大地工程同业同好之学术与经验交流、提供同业同好交谊与合作之重要机会之外,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亲临现场发表演说,提升国内土木大地专业技术以及与国际交流接轨的平台。
贵州南盘江盆地发育一系列不同样式的穹隆状构造,其控制着低温矿床的分布,位于黔西南控制烂泥沟超大型金矿床的赖子山穹隆是其典型代表。在统计赖子山穹隆地层产状的基础上,通过π圆图解确定出轴迹分别为NW和NE向的稳定变形亚区,并依据亚区构造横剖面和几何投影解析得到亚区褶皱位态类型均为直立水平背斜。通过统计分析区内劈理并依据劈理与亚区褶皱轴面的平行关系筛选出轴面劈理,基于轴面劈理的切割关系、卷入变形的地层及...
2016年10月10-12日,“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组在北京云蒙山地区进行首次野外联合地质考察现场会,此次会议旨在综合项目组内不同学科成员的研究优势,利用云蒙山典型燕山期地质现象,在现场开展实施有效的课题针对性讨论,进一步明确研究难点与主攻方向。本次会议由项目首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主持召开,野外路线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侯泉林...
盘谷寺-新乡断裂是太行山南缘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盘谷寺-新乡断裂的位置、性质、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跨推测的隐伏断裂布设了6条浅层地震测线,通过采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和高精度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构造图像。结果表明,盘谷寺-新乡断裂是1条走向近EW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且断裂不同段的构造特征是不同的。断裂中段为S倾的正断层,控制了济源凹陷的北边界;...
重庆及邻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含量高,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在不同构造位置的页岩剖面采集样品并进行了相关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分析,通过孔隙度及氮气吸附解吸实验研究页岩的储集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页岩储集空间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断层发育的部位相比,构造相对稳定的良村剖面及漆辽剖面具有明显偏高的孔隙度及1.7~300nm孔体积。脆性矿物含量越高,绿泥石含量越低,越有利于储集空间的保存,有机质丰度与储集空...
查干凹陷是中国内蒙古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中最具有勘探潜力的凹陷.为了揭示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本文利用35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和119个镜质体反射率数据,采用耦合反演的方法恢复了查干凹陷白垩纪以来的热历史.结果显示查干凹陷白垩系具有高的古地温梯度,并且查干凹陷经历了地温梯度快速增加阶段(K1b-K1s),地温梯度高峰阶段(K1y),高地温延续阶段(K2w)和热沉降阶段(Cz)四个构造-热演化阶段.此外,基...
地质历史中构造相对较稳定的扬子地台是中国最符合页岩气富集赋存的区域之一,但由于地台东西跨度较大,西部的上扬子区与东部的下扬子区构造背景差异明显,对页岩气的形成和保存有重要影响。对比分析了上扬子区与下扬子区古生代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目前泥页岩的储层特征,认为上扬子区与下扬子区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较相似,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形成条件;对比分析古生代以来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构造活动特征,认为上扬子区自中生...
2015年3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启动仪式在西北大学举行。国家基金委地学部常务主任柴育成,处长刘羽、姚玉鹏,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地质学系张国伟院士出席会议。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创新群体主要骨干成员参加了会议。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有效地研究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高压压汞实验结合分形理论对孔隙结构进行分析。高压压汞结果显示岩样孔径主要分布在3~18nm范围内,岩样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微孔和过渡孔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岩样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贡献,微孔和过渡孔提供了页岩气主要的吸附空间。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页岩岩样的分形分布可明显的分为2段, 过渡孔、中孔...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系统的对比,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中、上扬子区块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带抬升冷却特征,并初步构建了区域上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内陆变形的时空关系.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特征.空间上的分区性与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即中扬子北缘江汉盆地、黄陵隆起最早开始冷却到大巴山逆冲带、米仓山-汉南隆起晚侏罗世自北(东)...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矿物中铁的自旋转变会导致地幔中部的纵波波速对温度变化不敏感,解释了多个地震层析成像观测到的不寻常波速结构的成因,从而为利用自旋转变效应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打开了一扇门。相关工作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科学》杂志以特选栏目介绍了该工作。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磁场极性曾发生多次倒转。因地磁极性倒转具有全球一致性,被研究者视为地层划分和全球古气候记录对比的重要时间标记。然而,古地磁学研究却发现约80万年前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布容/松山(B/M)极性倒转事件,在海洋沉积物和中国黄土中的记录并不同步:海洋中B/M界线记录在一个温暖时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9阶段,即MIS19),而中国黄土中B/M界线则主要记录在第八层黄土层(L8)...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