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现代哲学 >>>
搜索结果: 301-315 共查到中国现代哲学相关记录805条 . 查询时间(3.708 秒)
创造力与发展中的儒学传统(二)     儒学       2007/12/19
将发表在张希清主编《第10到13世纪中国文化碰撞与融合》)。郝经在年轻时代,便因为他的经学水平和自我修养,曾吸引了道学领袖王粹和赵复的关注。起初,郝经拒绝了王粹的邀请,并没有加入道学群体,因为他曾关注过南宋关于道学这一称呼的论争,担心这个称呼在北方会激起同样的思想分歧和政争。他进而说,二程之学在北方的传承中并不曾使用过道学这个称呼。他强调指出,程颢在山西晋城任地方官时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儒学传统,这一...
成年毛泽东与儒学(一)     毛泽东  儒学       2007/12/19
笔者曾写过一篇《青年毛泽东与儒学》,就1927年以前毛泽东对儒学的看法作了分析,发表在《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此文拟再就成年毛泽东对儒学的评价做一些分析。此处所讲的“成年”,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毛泽东,亦即三十五岁后至六十五岁左右的毛泽东。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对于儒学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儒学仍有参考价值。  全面评价,基本肯定  首先,毛泽东用...
成年毛泽东与儒学(二)     毛泽东  儒学       2007/12/19
毛泽东还认为,孔子是一个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和创造的伟大学者。例如,他在1939年2月在评论陈伯达的《孔子哲学》时指出:“说孔子教育普及化的功绩时引了郭沫若的话,说孔子的功绩仅在教育普及一点,他则毫无,这不合事实”。在1956年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毛泽东说:“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他把音乐列为六门课程中的第二门。”1959年8月,毛泽东对他的亲家孔从洲说:“你先人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嘛!”...
成年毛泽东与儒学(三)     毛泽东  儒学       2007/12/19
其次,用孔子的“四毋”,说明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1941年8月5日,毛泽东在,致谢觉哉的信中说:“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对下情搜集亦然,须故意(强所不愿)收集反面材料。我的经验,用此方法,很多时候,前所认为对的,后觉不对了,改取了新的观点。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此次争论,对边区,对个...
成年毛泽东与儒学(四)     毛泽东  儒学       2007/12/19
其二,对正名思想的批评和分析。  在上述致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指出,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为哲学的整个纲领来说是观念论,伯达的指出是对的;但如果作为哲学的部分,即作为实践论来说则是对的,这和‘没有正确理论就没有正确实践’的意思差不多。如果孔子在‘名不正’上面加了一句:‘实不明则名不正’,而孔子又是真正承认实为根本的话,那孔子就不是观念论了,然而事实上不是如此,所以孔子的...
场有与中道(一)          2007/12/19
[摘要]作者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场有哲学,把握场有哲学的本质,要走“中道”。中道在是打开场有哲学神奇之门的钥匙,是把握场有哲学的关键(道枢、枢纽),是权能场有的运行之道,是场有哲学的最高原理(皇极大中),是场有哲学的终极关怀之道(超切中道)。场有哲学——超切中道的哲学。在世界各大文明的早期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中道观念,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除了中国而外,其他文明都没有走“中道”,而是各有偏向,形成了...
场有与中道(二)          2007/12/19
立地、不偏不倚地站稳了,这就是生生权能的自我肯定和用中。唐先生是通过《道德经》和《中庸》的解释来说明这一点的。《道德经》中“道”是原始混沌的场有经验,也指与此经验互相涵摄的场有全能之道——常道。“道”又有“无”与“有”之两面,“无”即“道始”,“有”即“道本”。因此,“道”就是现象学、存有论的“道”与本体论、宇宙论互相涵摄之“道”。而“德”正是在与“道”平行而又互相涵摄的意义体系里取得其意义结构的...
补儒易佛与儒耶冲突(一)          2007/12/19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16世纪末开始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这首先要归功于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传教士来华,其目的是要使中国文化“归化”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但中西文化的特殊性使利玛窦等传教士选择了一种“曲线”传教的策略,此策略即“补儒易佛”。因有此策略,中西文化有了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亦因有此策略,天主教内部产生“礼仪之争”,它最终成为西方教权与中国王权之间的较量,使这第一次接触戛然中止。“礼仪...
补儒易佛与儒耶冲突(二)          2007/12/19
的,尤其是,“上帝”怎么能和有形体的“天”混而言之呢?故而,利玛窦力辩之:上帝之称甚明,不容解,况妄解之哉?苍苍有形之天,有九重之析分,乌得为一尊也。上帝索之无形,又何以形之谓乎?……况鬼神未尝有形,何独其最尊之神为有形哉?此非特未知论人道,亦不识天文及各类之性理矣。上天既未可为尊,况于下地乃众足所践踏,污秽所归寓,安有可尊之势?要惟此一天主,化生天地万物,以存养人民。宇宙之间,无一物非所以育吾人...
补儒易佛与儒耶冲突(三)          2007/12/19
利其家,士庶欲利其身,上下争先,天下方安方治矣。重来世之益者,必轻现世之利,而好犯上争夺,弑父弑君,未之闻也。使民皆望后世之利,为政何有?(第62页)在利玛窦看来,将人们的价值取向引到“来世之利”,天下才能得到治理。然而,这一价值取向是与儒家重生轻死(《论语•先进》:“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的价值观相冲突的。故“中士”曰:“吾在今世则所虑虽远,止在本世耳。死后之事,似迂也。...
补儒易佛与儒耶冲突(四)          2007/12/19
”“有”者至理。彼言轮回往生,止于言利,吾言天堂地狱利害,明揭利以引人于义。岂无辩乎!且夫贤者修德,虽无天堂地狱,不敢自已,况实有之。(第66页)这里除了“虚”“无”与“实”“有”的差别外,利玛窦用“义利之辨”来辨说基督教与佛教的不同,甚为牵强。佛教的“轮回往生”,并非“止于言利”,而是以“涅槃寂静”为终极理想;天主教的天堂地狱、上帝赏罚,却是在“引人于义”之外最终以来世之利为究竟。利玛窦讲“本世...
补儒易佛与儒耶冲突(五)          2007/12/19
道之淳”而将祭孔和祭祖之礼判为宗教异端的偶像崇拜,同祭天之礼一样都在禁止之列。礼仪之争是西方传教士在维护基督教的“圣道之淳”与其传教策略上产生的争论(这里不谈传教社团背后的利益之争)。而中国士人中也有维护儒家的“圣道之淳”者,如林启陆在读了《天主实义》等书后,写《诛夷论略》,指斥“其言极肤浅极虚妄,阳斥二氏之邪妄,阴排儒教之歧途,然其辟儒处未敢十分启口者,窃欲藉儒冠儒服者,达其教于朝廷,使得以肆其...
摘要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虚”,是指它作为理想性的存在,必与现实世界尤其是政治和政权的运作保持间距;“实”,是指它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个“以身体道”的群体作为其实存性的人格体现和传承的载体。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事务,一种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的事务,真正地发挥出其...
3.“以身体道”群体的缺失古来“心性儒学”层面,亦包涵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尊德性”和“道问学”——而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和学理的存在。《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追迹古代历史传统,曾至杞、宋二国,必欲得其“文”、“献”以征之。“献者,贤也”。“献”,就是“尊德性”这一方面的成就,这是那个文化理念于现实人格之活的体...
实质上,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核心价值观上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正是两个相互并生的潮流。一种传统对于外来思想的接受,决不会只是一种原封不动的照搬。非西方社会在学习西方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在通过不断地返溯自身历史文化的本原,以达成其文化价值上的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身份建构。在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相对自由的今天,“世俗化的儒家伦理”这一层面,亦有了很活跃的表现。不同形式的民间的孔学、儒学组织、学堂不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