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中外科学家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157 秒)
中国东部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早期,发育了大量内陆含盐油气盆地,例如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和江汉油田等。自1979年在胜利油田发现海生枝管藻与龙介虫化石之后,中国东部是否发生过海侵成为了石油学界争论的焦点。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0年7月23日消息,该所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机构人员通过合作,将研究聚焦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遗迹学记录,系统梳理和评估了对应用于反映生态系复苏的所有遗迹学指标,并界定了每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遗迹化石属种多样性和遗迹阶层的精细分析解读,能为底栖造迹生物复苏提供良好指示。这一工作筛选出了可以合理应用的遗迹学指标,并指出其具体使用的注意事项,同时也摒...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显微CT和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对6亿年前瓮安旋孔虫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最终破解了困扰科学界多年的该物种“身世之谜”。相关研究于当天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3日消息,该所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显微CT和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对6亿年前瓮安旋孔虫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最终破解了困扰科学界多年的该物种“身世之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董丽萍、王元青、王原等与日本、英国同行合作,在辽宁黑山县下白垩统沙海组煤层(距今约1.2亿-1亿年)发现一件离龙类新属种化石,以化石产地及其体型较小的特点,命名为“侏儒黑山龙”。这一古生物学离龙类研究领域重要的化石发现和科研成果论文,近日已获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发表。中外合...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英国、瑞典、瑞士学者合作,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类6.1亿年前的胚胎化石。这是迄今人类发现最古老的与动物相关的胚胎化石,为揭开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于2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一支中外科学家团队昨天宣布,他们在距今约1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首次发现了两栖类、腹足类动物和昆虫产下的卵团。这对科学家理解古生物的产卵行为,以及动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这些琥珀距今约1亿年,为白垩纪中期。从2000年起,此地陆续产出的白垩纪琥珀为科学家提供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历史记录。
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古生物研究人员2018年10月12日在北京共同宣布,他们发现了世界上首例保存了触角等软组织的白垩纪蜗牛琥珀,距今大约一亿年。此研究成果已由专业学术刊物《白垩纪研究》在线发表。
2018年9月2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对广西来宾蓬莱滩“舒展型”二叠—三叠系剖面开展的系统研究,证实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为一次突发性事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6月14日发布消息:该所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寒武纪—奥陶纪时期海水与现代海水成分截然不同,属于富Ca低SO4(高钙离子,低硫酸根离子)的“方解石海”。这为研究地球上海水成分的变化与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该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logical Quarterly》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俄乌白项目”的支持。科研...
记者晋浩天2017年6月8日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悉,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雏鸟标本。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等学者共同完成。研究论文日前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刊物《冈瓦纳研究》。
提起猛犸象,古生物迷并不陌生,而与猛犸象同属于长鼻目真象科的剑齿象却罕为人知。有关这个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的起源也存在争议:亚洲或非洲。记者2016年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敖红联合国内外同行,通过对中国兰州盆地蕴含剑齿象化石的邢家湾剖面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发现剑齿象是从兰州盆地走出,逐步迁移到非洲。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Earth and Planeta...
据生物360:一个来自西伯利亚、长达4.5万年历史的腿骨生成了记录中最为古老的基因组序列,揭示出了曾一度横跨亚洲北部的一个神秘种群。来自于该名男性狩猎者的DNA序列还提供了有关现代人类从非洲旅行至欧洲、亚洲及其以外的地区,并与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发生性接触的一些诱人的线索。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鸟类起源研究上一直困扰古生物学家的一个难题,也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6月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假说。这一假说将有望消除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在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上的矛盾观点。
一个由中、美、澳、德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研究了我国浙江煤山和澳大利亚帕斯盆地(Perth)两口钻井样品中的生物分子化石,发现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期间存在全球性古海洋表层水体透光层被硫化氢污染的迹象,为破解超级生物大绝灭之谜提出新的思路。本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的在线快报发表了这一成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博士为该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众所周知,地球上自六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