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植物叶相关记录45条 . 查询时间(0.153 秒)
一块有4亿年历史的化石表明,与大多数现代植物不同,一些最早的陆地植物的叶子没有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角度向外辐射。这一发现可能会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叶类植物进化理论。6月15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
氢同位素组成是生物地球化学和古降水重建的重要指标,植物叶蜡氢同位素分馏系数(ε)变化涉及对植物氢同位素分馏机制的认识,也是利用叶蜡氢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基础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植物合成叶蜡氢同位素分馏的认识还不清楚,这极大限制了叶蜡氢同位素在环境变化示踪中的应用。
氢同位素组成是生物地球化学和古降水重建的重要指标,植物叶蜡氢同位素分馏系数(ε)变化涉及对植物氢同位素分馏机制的认识,也是利用叶蜡氢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基础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植物合成叶蜡氢同位素分馏的认识还不清楚,这极大限制了叶蜡氢同位素在环境变化示踪中的应用。
长期刈割可造成天然草地植物的矮化,从而导致草地生产力降低和草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植物微生物组在植物对抗扰动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对于长期刈割及其引起的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如何影响草地植物的相关微生物组仍缺乏系统性理解。
本发明涉及一种豆科植物叶片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人从大量的豆科植物基因中筛选到一种特别适合驱动外源基因在植物叶片特异性表达,而在豆科植物其他部位不表达的启动子。本发明启动子的表达特异性和专一性很高。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所述启动子的构建物、表达盒和载体等。含本发明启动子的转基因豆科植物可以特异性地改善豆科植物叶片的农艺性状,并有效避免外源基因导入对豆科植物其他组织的影响。
地球上没有真正的植物,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和微生物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健康的植物拥有种类多样而且具有一定分类学结构的微生物群落–植物微生物组,它们在植物组织中和表面无处不在,这些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养分吸收、抗性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植物微生物组也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相对于根际微生物,叶际微生物代表的是整个植物的地上部分包括附生和内生的微生物。据统计,当同时考虑到叶子的上下表...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与健康重点实验室苏建强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可控制外源空气微生物影响的微宇宙植物培养装置。利用该装置,选择可作为生食沙拉蔬菜的小葱及苦苣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装置中植物叶际及空气微生物群落的来源。结果表明,土壤、植物叶际及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但它们之间仍存在数目可观的共享微生物,暗示着三者之间存在潜在微生物交换路径。微生物溯源软件分析表明,空气微生物群落的主要来...
近日,国际植物科学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郁飞教授科研团队完成的题为NGATHA-LIKEs control leaf margin development by repressing CUP-SHAPED COTYLEDON2 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发现NGATHA-LIKEs家族转...
基于瑞利分馏原理,降水同位素值(δ18Op和δ2Hp)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从而产生“海拔效应”。叶蜡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值(δ2Halk)记录了降水δ2Hp,是有效的古高度计。然而,我们最新研究发现,除海拔高度外,大气传输路径、局地环境条件和地形等因素都可能会显著改变降水同位素的组成,从而改变沉积物的δ2Halk值。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的增温增湿平台实验样地此前实验结果表明:...
2020年4月8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研究组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何胜洋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对认识植物叶际微生物群的稳态维持机制以及植物微生物群领域向功能性研究转变实现了重要推动。
2019年7月1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胡晓颖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植物叶表皮毛脱除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610012758.6)。该发明将新鲜叶片放置于2.5%戊二醛- 2%多聚甲醛混合固定液中固定,然后取出叶片用体积比1:1的二甲苯和丙酮混合液浸泡48h,再置于50℃的体积比1:1的二甲苯和丙酮混合液中连续煮72h,每12h更换新的体积比1:1的二甲苯和丙酮混合液...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陈文允在研究员周浙昆的指导下,对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木本双子叶植物的叶相地理分布格局、气候因子对其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基于叶相-气候构建古气候重建模型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该研究基于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3166种木本双子叶植物地理分布数据,建立了在732个县域内包括单叶、波形叶、叶面积、叶尖形态、叶基形态、叶片长宽比和叶形等21个叶相特征地理分布(图1)。叶相特征的地理分...
介绍了叶色变化的生态适应意义、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生化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转录和miRNA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植物色素研究和叶色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发现影响植物叶型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2017年3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