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植被相关记录39条 . 查询时间(0.142 秒)
植被是联结大气圈与土壤圈的关键纽带,在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植被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汞循环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方向之一,先后经历了基于总汞含量分析阶段、汞形态分析的研究阶段与近十多年来汞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应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植被聚集指数(CI)、覆盖度(FVC)和叶面积指数(LAI)是表征植被结构特征的重要参数,深刻影响全球植被生态、水文和能量循环过程。过去几十年,基于卫星观测生产了多种全球CI、FVC和LAI产品并被广泛使用。对于用户群体而言,及时了解这些产品的精度及不确定性极为重要。然而目前的验证工作大多受限于空间覆盖及时间连续性,且对产品间的关系也缺少检验,导致对现有全球遥感产品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李凌浩,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植物所多伦恢复生态学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骨干成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含SCI60篇),主编或者副主编的专著6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恢复与管理研究组,主要研究领域: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
许振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适应性,揭示了我国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和干旱等)的适应过程及其控制机理,发展了多因子联合影响下的生态系统适应过程模型,为预测评估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曾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项。2007-2009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竞争性项目资助,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冯晓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到植物所工作。 2012年入选国家“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任《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韩兴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IUCN亚洲区理事及人力资源政策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丛书》生物学科编委、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主编。曾获中科院科学管理创新奖。在Nature、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言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草牧业与可持续性。
热带有着当今世界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植物化石对于了解热带森林的起源演化,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植被盖面积大、淋溶作用强,加上古植物学研究发展较晚,这里发现和报道的新生代植物化石较少,在古热带的核心地区——中南半岛的研究也几近空白,基础资料的不完善使得我们对这里新生代植物的基本面貌还缺乏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面了解。此外,“东亚植物区系来源于何处?”,也是备受植物地理学关...
冯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2012年3月入选“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3年加入植物所成立碳循环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植物生态学报》编委、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团队张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蔡垚峰等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合作者,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龙口剖面和贵州省西部冷清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炭屑化石及有机碳同位素等开展了详细研究,发现火山活动与野火事件存在关联性。
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全球海陆生态系统受到重创。相比于海洋而言,对陆地生态系统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对薄弱,特别是针对处于东特提斯洋的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甚少。我国华南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地层发育连续,化石丰富,为深入研究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于国强博士等编著的《黄土高原植被与地貌侵蚀研究》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生产力消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关于水蚀动力过程及其侵蚀输沙过程的研究是理解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机制,建立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的基础,也是预测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和制定生态治理措施的难点和关键。植被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
喀斯特地区由于岩石易溶,土壤侵蚀和漏失严重,植被生产力低,植被退化后恢复困难。石多土少导致植被依赖岩石缝隙而生。基岩的化学特性对于植被生长有何影响?如何影响?长期以来,植被生态学研究忽略了岩石这一对植被生产力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地球关键带项目支持下,与英国Exeter大学、Cranfield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的同行合作,基于地...
作为全球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喀斯特植被不仅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更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提供了强大的碳汇功能。几十年来,为了遏制石漠化,消除贫困,中国在喀斯特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造林工程,尤其是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植被得到了大面积恢复,各种生态功能得到好转。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喀斯特区植被生产力恢复的效益及其主控因素的贡献尚不明确,这严重制约了后...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团队,最新通过植物孢粉数据,全面还原出近2万年以来中国南方的植被变化过程。研究显示,近2万年内,我国南方气候由冷变暖。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早期先民从游牧采集转变为农耕定居关系密切,而人类活动也对植被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