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碳循环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065 秒)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大陆硅酸盐风化如何响应快速碳排放?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
冯晓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到植物所工作。 2012年入选国家“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任《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地球表层系统容易受到深部地质过程的影响,如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可以影响生物圈的宜居环境。然而,地球浅部过程(如生命活动)能否有效影响地球的深部圈层,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板块俯冲过程是地球表层物质进入深部的主要途径,由于表层物质的碳含量和碳同位素(如有机碳)组成与地幔物质差异明显,因此沉积物俯冲及相关的碳循环过程可能对深部碳组成产生影响。该潜在影响可以通过地幔来源岩浆岩的源区组成变化进行示踪。金...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埃迪卡拉纪(~635-551 Ma)大尺度的碳同位素漂移(CIE)暗示海洋内部异常的碳循环。全球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Shuram NCIE),与海洋氧化和大型生物的繁盛相耦合。有关Shuram NCIE出现的机制存在两个争论:1)深海大型溶解有机碳(DOC)储库的重新矿化;2)成岩作用。另一个全球性的CIE被记录在埃迪卡拉纪早期的帽碳酸盐岩中,陆地火山喷发、海底甲烷渗漏和缺氧深水上涌三种机制都可...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与兰州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气温和地温的变化过程及多年冻土热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全面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状态变化及其对碳释放影响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进一步探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多年冻土碳的气候反馈效应...
深部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板片俯冲将地表的沉积碳酸盐岩带入到深部地幔,火山活动把深部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地表。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碳酸盐岩在深部地幔的储存位置是核心问题,决定了再循环碳的滞留时间。例如,在岛弧地区,再循环碳酸盐岩俯冲至>120km的深度,其滞留时间只有5到10个百万年;在中国东部,再循环碳酸盐岩被西太平洋板块携带至地幔过渡带(410-660km),其滞留时间超过60个百万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郑永飞院士研究组在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组首次提出了鉴别地球隐藏的主要碳汇(自生碳酸盐)的地球化学方法,成果以“Seeking a geochemical identifier for authigenic carbonate” 为题发表在2016年3月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第一作者是该校博士研...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郑永飞院士研究组在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组首次提出了鉴别地球隐藏的主要碳汇(自生碳酸盐)的地球化学方法,成果以“Seeking a geochemical identifier for authigenic carbonate” 为题发表在2016年3月7日出版的Nature&...
地幔氧逸度通过改变含碳相的存在形式和迁移方式来影响深部碳循环。本文结合最新的地幔氧逸度实验模拟和岩石学研究成果,探讨了地幔氧逸度时空分布对深部碳循环的影响。文章重点结合地幔减压熔融形成洋壳、新生洋壳蚀变、洋壳俯冲变质、深俯冲洋壳熔融以及俯冲洋壳物质(流体和固体)通过岩浆(岛弧和地幔柱)作用循环出地表等重要地质过程,探讨了伴随洋壳俯冲作用的深部碳循环过程。由于地幔氧逸度的时空变化,俯冲带含碳相表现出...
2013年1月11日至13日,地球化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模式及调控机理”项目启动会在贵阳召开。项目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刘丛强院士和以汪集旸院士为组长的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胡瑞忠与党委书记李世杰及相关处室人员、科技部基础司、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处、中科院资源环境局周少平调研员、贵州省科技厅等领导及项目全体研究人员等出...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探讨使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后者是指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 以CO32- (以CaCO3, MgCO3 为主), HCO3-1, CO2, CH4, (CH2O)n(有机碳)等形式相互转换和运移的过程. 它既可制约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如农林业和水泥生产、化石燃料的形成分布、大气CO2 浓度变化等, 也受制于一系列地质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目前已完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布设工作,这是为了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 过去300年间, 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 林地面积迅速减小, 垦殖扩张明显, 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历史土地数据, 分析了过去30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 在研究时段, 耕地面积持续增加, 从清前期1661年的60.78×106 hm2增加到2...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