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植被变化相关记录26条 . 查询时间(0.23 秒)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经历了快速变暖,同时伴有降水增加。预计到21世纪末,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将增加2.8-4.9摄氏度,年降水量将增加15%-21%。在这种暖湿化背景下,导致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究竟是增温还是增雨,仍存在争议。以往的增温实验较少关注降水变化的影响,且单纯的增温结果也不同。结合温度与降水变化的双因素控制实验案例较少,且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结果也存在差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指数显著增大,包括中国在内,植被有明显“变绿”的趋势。然而,目前基于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植被变化的原因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对中国不同气候区植被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2022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研究员团队的李卓忆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指数显著增大,包括中国在内,植被有明显“变绿”的趋势。然而,目前基于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多样,植被类型丰富,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植被变化的原因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对中国不同气候区植被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多数据源和多指标的遥感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植被活动,植被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生长季明显延长。植被活动的增强和生长季的延长可能通过增强蒸散带来降温作用,也可能通过降低地表反照率引起升温作用,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反馈作用。大多研究表明,亚洲高山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同时,植被活动又通过改变地表生物物理特性和过程的方式调节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终...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大气、水和土壤之间的纽带。植被的生长动态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自然反应;植被也通过调节陆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水分平衡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产生反馈。已有研究报道了在温度升高和CO2的施肥效应下植被呈现不断的“绿化”,但也有研究指出不断升温导致空气中饱和水汽压(VPD)增大和土壤水(SM)的无效耗散增多,这些均对植被的健康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深入理解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 是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利用1986- 2018年所有可用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构建长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采用BFAST (Breaks For Additive Seasonal and Trend)方法实现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变化历史检测, 从植被累积突变、累积渐变和总变化3个指标揭示植被变化...
2020年5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赵艳研究团队题为“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1.74 million year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关于青藏高原长尺度植被/气候变化与机制的最...
青藏高原不仅影响东亚气候,而且可能对全球环境变化有“起搏”和“放大作用。但是,由于高原地区高分辨率长尺度气候环境证据的空缺,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期间高原气候和下垫面本身如何变化尚属未知,直接限制了高原环境与大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动力学关联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及动力机制研究“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艳研究员和她的团队在高原东部海拔 3400 m的若尔...
流域尺度的干湿变化不仅受气候的影响,土地利用和人类用水等人类活动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区分并量化人类活动对流域尺度干湿变化的贡献对于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如何量化人类活动对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的作用仍是一个难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青藏高原视察时指出“‘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青藏高原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青藏高原是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高原草原草甸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分别有25%、49%、15%来自该地区。这一地区的核心区域三江源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团队,最新通过植物孢粉数据,全面还原出近2万年以来中国南方的植被变化过程。研究显示,近2万年内,我国南方气候由冷变暖。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早期先民从游牧采集转变为农耕定居关系密切,而人类活动也对植被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地球气候自末次盛冰期约2万年前开始逐步回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促成了全新世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民从早期采集与渔猎为主的游弋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到以农耕文明定居生产生活方式。这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当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联,对当今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南方植被自末次盛冰期以来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鉴于资料的局限,人们对这一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与人类农耕生活的联系,仍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地...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分布的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植物为原型,依据风沙运动相似理论,制作5组背景植被盖度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进行风流场变化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柽柳沙堆三维流场结构可划分为6个区域,即沙堆前减速区、沙堆迎风坡加速区、沙堆两侧急流区、沙堆背风侧强涡流区、沙堆后尾流恢复区和沙堆上空混合加速区。灌丛沙堆对流场结构影响范围为沙堆前10H到沙堆后14H区段,旁侧影响宽度不...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地球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同时在气候、水文和生物化学等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陆地植被动态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定量区分二者的作用一直成为研究的难点。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沈彦俊研究组以我国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域-黑河下游的额济纳地区为例,通过定量分离绿洲和荒漠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提出了一种定量方法用于区分气候波动和人类灌溉活动对干旱...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十分敏感,同时该区也是湿润的东亚季风区与干燥的中亚干旱区的过渡区域,陆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本文对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对当地的陆气耦合强度及其与之相关的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找出适于增加植被以缓解西北地区荒漠化趋势的最具成效的地区.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