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真核生物相关记录84条 . 查询时间(0.149 秒)
细胞焦亡是由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机体抵御病原感染、清除变异或有害细胞等过程中发挥作用。作为细胞焦亡的直接执行者,GSDM蛋白备受关注。哺乳动物的GSDM蛋白具有保守的自抑制双结构域特征,发挥抑制作用的C端结构域通过与N端效应结构域的分子内相互作用,将全长蛋白锁定在非激活态。GSDM蛋白的激活需要上游专门的蛋白酶特异性切割,释放N端效应结构域并在细胞膜上寡聚...
2024年4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小龙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Activity reconstitution of Kre33 and Tan1 reveals a molecular ruler mechanism in eukaryotic tRNA acetylation”。该...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朱茂炎研究员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科研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中的又一项重要突破,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了...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
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命类型,它的起源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一次重大演化事件。根据古生物学证据,真核生物起源的时间应不晚于距今16.5亿年(古元古代末期),最古老的化石记录包括我国华北板块北缘的燕山地区长城群下部地层和南缘的汝阳群地层中的具复杂形态的疑源类化石(亲缘关系未知的单细胞化石)。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发出一种在真菌中实现多顺反子表达的系统,提升了真核细胞工厂合成工农业高价值化学品的原创设计能力。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张锋团队在真核生物中发现了第一个可编程的RNA引导系统。29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称,这种基于Fanzor蛋白的系统能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编辑,类似于CRISPR的基因编辑系统。与CRISPR-Cas(“基因魔剪”)系统相比,Fanzor蛋白系统更精准,有望成为被递送至人类细胞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N6-甲基脱氧腺嘌呤(6mA)是DNA腺嘌呤6号位氮原子上的甲基化修饰,在多种生命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调控功能(图1a)。最初,6mA被发现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用于区分自身基因组和外源DNA,保护自身DNA不被限制性内切酶性降解。近年来,6mA逐渐被发现存在于真菌、衣藻、果蝇和哺乳动物等真核生物基因组(gDNA)和线粒体DNA(mtDNA)中,其动态水平的变化调控了早期胚胎发育及线粒体转录...
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对机体发育和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基因表达的紊乱,则影响着众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转录是基因表达调控最关键的步骤,因此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课题。真核生物大多数基因的转录主要分为转录起始(initiation)、暂停(pausing)、延伸(elongation)和终止(termination)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涉及到RNA聚合酶II(Pol II...
近日,朱茂炎研究组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Malgorzata Moczydlowska合作,在天津市蓟州区13.6亿前的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底部地层获得大量保存精美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包括12种真核生物化石。该研究初步探明了下马岭组中微体化石组成面貌和真核化石多样性,为该组烃源岩生烃母质的来源提供参考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的尹磊明研究员、孟凡巍副研究员以及博士研究生牛长泰等人,通过岩石切片和浸泡方法,在滹沱群的东冶亚群的文山组、河边村组和天蓬垴组中发现了大量的微体化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
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日本科学家团队经过十年探索,终于利用深海沉积物培养出一种神秘单细胞微生物,研究团队随后对其进行了表征。这种不同寻常的微生物,将帮助人类揭示复杂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宋微波院士团队内高珊教授所领导的研究组以单细胞模式生物嗜热四膜虫为研究对象,新近揭示了真核生物一种独特的DNA N6-腺嘌呤甲基化酶(Adenine Methyltransferase 1, AMT1),并对其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于2019年11月13日发表在领域著名刊物《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上(http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