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全球气候相关记录241条 . 查询时间(0.389 秒)
2022年11月16日,鸢尾甜菊组在植物次级代谢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Plant secondary metabolic response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 meta-analysis in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Global Change Biology(中...
积雪是内陆高山地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积雪变化可能给相关区域农业水资源安全带来风险。全球气候模式是预测和评估未来积雪变化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多个气候模式模拟的积雪深度在极地和北半球中高纬区存在较大误差,与观测相比,模拟的雪深存在明显峰值滞后现象。目前,对于造成这种较大雪深模拟误差的原因尚不清楚,且现有研究在评价CMIP6模型模...
积雪是内陆高山地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气候变暖影响下的积雪变化可能给相关区域农业水资源安全带来风险。全球气候模式是预测和评估未来积雪变化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多个气候模式模拟的积雪深度在极地和北半球中高纬区存在较大误差,与观测相比,模拟的雪深存在明显峰值滞后现象。目前,对于造成这种较大雪深模拟误差的原因尚不清楚,且现有研究在评价CMIP6模型模...
全球气候变暖极大地影响了高寒区的地表侵蚀过程,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碳释放增加、高寒区冰冻圈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问题。此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团队在青藏科考野外考察工作中发现,雅鲁藏布江的河水在雨季来临前的春季开始变浑,即出现泥沙含量增加这一反常现象,这与以往研究中观察到的暴雨产生快速地表侵蚀,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的结果明显不一致。同时,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金钊发...
全球气候变暖极大地影响了高寒区的地表侵蚀过程,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碳释放增加、高寒区冰冻圈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问题。在2007年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青藏所的张凡研究员团队在青藏科考野外考察工作中发现雅鲁藏布江的河水在雨季来临前的春季河水开始变浑,即泥沙含量增加这一反常现象,这与以往研究中观察到的暴雨产生快速地表侵蚀,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的结果明显不一致。同时,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是造成暴雨、冰雹、雷雨大风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系统,其水平尺度在2-2500公里之间,时间尺度在几小时至几天之间,包括对流单体、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等各种组织形态。中尺度对流系统不仅是降水的重要来源,而且中尺度对流系统释放的潜热会显著影响大气环流,因此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空间和时间范围横跨多个尺度...
工业革命以来,由人类活动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北极海冰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等成为了共识(IPCC AR6)。气候系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不是线性的,受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振荡)影响,如在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变暖停滞”现象。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由气候系统内部过程产生,如太平洋年代际变率(PDO或者IPO)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研究表明内部变率是影响太平洋沃克环流、生活在地球三分之二的人口的全球...
联合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曾处于中心位置,但由于联盟格局的多元化、大国政治权威的不稳定性、气候政治议题范畴的分散,其地位出现动摇。而联合国外的气候治理实践却在不断发展,集中体现在国际组织等治理平台的“气候化”、气候共同体的网络化和市场路径的低碳创新等方面。从两者互动的逻辑关系来看,气候治理的联合国内外二元轨道在气候治理起始、发展和成熟转型的不同阶段既存在积极互动,也存在消极互动。
全球气候变化(例如增温和干旱加剧等)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因此揭示土壤微生物的响应和反馈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多聚焦于局域或者区域尺度。全球尺度的研究能够涵盖多个生态系统,拥有更广的环境梯度范围以及更详尽的数据集,有助于生态多维度的简化和数据信噪比的提高。此外,近期研究越...
全球气候变化(例如增温和干旱加剧等)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因此揭示土壤微生物的响应和反馈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多聚焦于局域或者区域尺度。全球尺度的研究能够涵盖多个生态系统,拥有更广的环境梯度范围以及更详尽的数据集,有助于生态多维度的简化和数据信噪比的提高。此外,2022年...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在Nature Plants期刊上发表论文。继在2015年成功定位克隆了水稻首例抗热的QTL位点TT1后,该研究组最近又成功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热QTLTT2,成功将其导入广东优质稻品种华粳籼74中,提高了在苗期存活率以及成熟期的抗热能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的邱源博士等,基于偏差订正后的多个全球气候模式的高分辨率动力降尺度结果预估了中亚在未来的气温、热浪和干旱的变化。
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包括全球数十个国家工作岗位“足迹”的数据集,并使用模型调查了实现《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目标——将升温保持在2摄氏度以内——将如何影响能源行业就业。他们发现,相关行动将在2050年前增加约8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主要得益于太阳能和风能行业的发展。2021年7月23日,相关论文发表在《一个地球》杂志。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王友绍联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顾继东,提出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与适应的生态学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国际生物腐蚀与生物降解》)上。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主要分布...
2021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副研究员受研究所青促会小组会员任强强的邀请,到所进行了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变化、影响和应对”的主题学术报告。成里京多年来从事海洋和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海洋和气候系统能量和水循环等方向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limate Change等知名期刊,总被引2600余次。本次学术报告成里京...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