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环境变化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0.785 秒)
啮齿类起源于亚洲、是新生代陆地哺乳动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它们成功的跨越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全球降温事件、成为了东亚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类群。啮齿类的起源、演化以及在动物群中的演替与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缺少探究啮齿类动物群的演替与古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这类动物是如何适应和应对渐新世初期的全球气候剧变也知之甚少。
李凌浩,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植物所多伦恢复生态学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骨干成员,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含SCI60篇),主编或者副主编的专著6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恢复与管理研究组,主要研究领域: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
许振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适应性,揭示了我国典型植物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和干旱等)的适应过程及其控制机理,发展了多因子联合影响下的生态系统适应过程模型,为预测评估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曾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项。2007-2009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竞争性项目资助,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冯晓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到植物所工作。 2012年入选国家“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任《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韩兴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IUCN亚洲区理事及人力资源政策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丛书》生物学科编委、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主编。曾获中科院科学管理创新奖。在Nature、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作为南海西北部的半封闭性边缘海,北部湾现今的海洋格局是自1.1万年以来随全球海平面上升发展而来的。北部湾三面环陆,全新世以来,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侵蚀和南海北部等源区提供的陆源碎屑物质,沉积来源相对复杂。再加上受全新世海侵、东亚季风、北部湾表层环流、琼州海峡潮流和沿岸潮汐等影响,海平面变化和水动力条件较为复杂,其全新世沉积物能够记录海平面变化、东亚季风演化等重要信息。对其沉积物组成、来源及古气...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言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草牧业与可持续性。
2022年5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宋友桂研究员联合兰州大学聂军胜教授、宋春晖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昝金波研究员,在地学SCI学术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共同组织的中亚新生代气候与环境变化专辑“Cenozoic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entra...
冯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2012年3月入选“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3年加入植物所成立碳循环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植物生态学报》编委、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
2021年7月11-15日,第六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西藏林芝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北京大学城环学院联合主办,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青藏高原研究会地表过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冰冻圈学会(筹)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承办,青藏高原所许向科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耕年教授担任此次研讨会...
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初期,地球处于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期间发生了多次重大地质事件,如德干大火成岩省喷发、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界线)包括非鸟恐龙类在内的多门类生物灭绝。海相沉积记录表明这段时期地球气候波动显著,表现为若干次变冷和变暖事件,影响了生物灭绝与复苏。但是,人们对同时期陆地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重大地质-生物事件的联系仍然认识不清,重要原因是缺少连续的陆相地质记录...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其由两幕组成,以不同方式与南方大陆冰川活动相关。当今人类正遭遇全球气候变化。新生代与此次冰期及...
兰州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2007年、2012年、2016年举办了四届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收到良好的教研效果和社会反响。为加强和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相关生产建设部门的第四纪冰川教学和研究,为从事冰川学、地貌学、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教研工作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机会,现决定举办以“第四纪冰川与环境”为主题的第五届...
新元古代“雪球事件”之后,埃迪卡拉纪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表现之一即是海水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显著的波动。其中在埃迪卡拉纪中期,发生了地质历史中幅度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一般称为Shuram异常)。关于这次碳同位素负漂移的原因,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假说包括:(1)海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2)海洋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释放;(3)陆源富有机质沉积物氧化产物的河流输入...
新元古代“雪球事件”之后,埃迪卡拉纪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表现之一即是海水碳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显著的波动。其中在埃迪卡拉纪中期,发生了地质历史中幅度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一般称为Shuram异常)。关于这次碳同位素负漂移的原因,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假说包括:(1)海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2)海洋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释放;(3)陆源富有机质沉积物氧化产物的河流输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