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公共性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189 秒)
公共性是一切阐释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阐释学基本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从对话概念切入问题,着眼于阐释活动同生活世界的深刻联系,围绕着公共理性、公度性概念展开的种种讨论才可能得以厘清,围绕着阐释的公共性以及公共阐释本身进行的种种阐发才可能得以深化,公共阐释以及阐释自觉的理论价值才可能真正得以彰显。与其把公共性/公共理性理解为单数的、大写的、既有的,不如把它理解为复数的、小写的、生成的;与其把公共性/...
“阐释”本身就是公共形式。阐释对象是公共的,规范也是公共的。阐释的公共性通过“义例”或“体例”的公共性予以呈现。阐释的公共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蕴含性以及社会性表现的虚假性。图书与知识分类对阐释的公共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阐释的公共性总是伴随着阐释的历史性。人类阐释行为的最初形态原本是公共性的。巫师是上古社会公共行为的标本代表。“诗”是最能标识上古社会生存状态的公共性概念。巫师的公共性奠定...
公共阐释论从阐释的个体性到社会性以至公共性的逻辑行程。前提性地预设了关于人的公共性的理解,而阐释主体、阐释客体与意义接受环节上的现实缺失与断裂提出了公共性衰落的问题。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等代表性致思路径及其限度,凸显公共性问题域的生存结构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其历史性具体化为无产阶级意识生成与阶级共同体建构的命题。在本土大众文化实践日益分化多元、公共性衰退的现实背景下,文学及其阐释有可...
文学意义的阐释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从“阐释”的一般特点到“文学阐释”的独特内涵,不单单是在“阐释”中引入了文学视角,更是为“文学阐释”这一思想活动开辟了更广的理论空间。20世纪西方文论先后经历了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这一宏观趋势。文学阐释的公共性也正在这一内外转换中获得体现。文学阐释有必要在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展开其问题场域,并尝试寻找“有效阐释”的可能性,为当...
2019年10月26日下午14:00到17:30,第十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第一分会场研讨在我校文澜楼三段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一层3103室举行。此次研讨以“公共性公共价值”为主题,辽宁大学王国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郗戈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宫玉宽教授、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肖士英教授、南京大学周嘉昕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袁立国副教授、黑龙江大学李昕桐副教授、山西大学马援副教授、河南科技大学范...
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使得“公共性”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哈贝马斯的公共舆论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是马克思曾经主张过而后又扬弃的一种思想,而阿伦特的公共性主张与马克思的思想因为都关涉人的生存危机,因而具有更多的“亲近性”。但是,马克思寻求的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所要求的社会解放,即把社会从资本的支配下解放出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联合体之间共享自由发展的社会。这种主体间的相...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对“公共性”的消解。哲学是根植于“公有现实”的一种理论形态,“公有现实”是哲学的起点与归宿,这点决定了哲学具有追求“公共性”的本性。但由于传统哲学对“公共性”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样式,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哲学的元价值观,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从人的主体性,从哲学的生存论等各个层面对“公共性”追求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拆解和批判。公共性之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后果...
世界正义(或全球正义)乃是当前世界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问题,政治哲学在对这个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之中,起着提供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作用。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无可争议地是现代一切世界正义理论的思想源泉和经典样式,而罗尔斯的万民法则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正义学说。本文通过分析康德与罗尔斯两人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出康德以公民权利为原点的思想比罗尔斯的社会-国家等级制,不仅具有更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现实的可行性...
我国城市交通的困扰主要表现为:私人轿车猛增、公交萎缩滞后、拥堵、污染及其蕴涵的人类自由、公正、权利等一系列深层伦理紧张。问题的根源是,在功利性与公共性的长期博弈中前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反思中,关键在于科学考量并真正确认城市交通的公共属性。而功利原则与经济理性主义是一种悬置价值理性的思路,在其利益导向作用下,城市交通的公共性及其伦理正当便被长期挤压甚至完全消解。只有坚持“人本位...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现代民主和法治国理论为分析前提,讨论基于公共性建构的公民伦理思想。在公民普遍性社会交往的意义上,无论是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结构来谈论的“公共性”,还是阿伦特基于行为类别划分来分析的“公共性”,都在公共领域成为联接公民与公民伦理概念的基本向度。对于与“公共性”相接洽的公民伦理的基本属性,我们可以在经验性生活的基础上将其概括为公民在公共交往生活中的自然法。它可以在人类公共生活交互性与社会性...
政治合法性是迄今为止的政治建构反复遭遇的问题,其绝对基础乃是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利用厚生作为统治者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同时也是被人民接受的承诺,乃是政治建构的终极合法性基础。这个基础构成官方与民间、造反者与统治者的对话平台,形成人民进行造反或革命的终极理论根据,并成为区分革命与造反的终极标准。因为儒学在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理论化的历史过程中记录、阐发和弘扬了正德利用厚生,所以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共源和公...
今日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十分紧迫。2004年2月3日新浪网发表题为《安徽阜阳旧官场的“官德”沦丧群贪一一示众》一文,抨击阜阳地区党政干部贪官之多之恶劣。文章最后的小标题是“迫在眉睫的执政道德建设”,认为“执政道德是执政党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的伦理基础和道义基础,体现着执政党治理国家的道德水平。”其中还引述了受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影响甚大的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的观点。毛还在美国读书的时候...
历史上的共同点说明了两者的可比性,但社会环境的的差异性造就了双方公共性与非公共性的差别。古希腊城邦制度是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合作性整体。苏格拉底说:“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纯靠自己达到自足。”苏格拉底详细列举了城邦中人们的需求。如:燕麦、盐、橄榄、乳酪、洋葱、蔬菜、无花果、鹰嘴豆、豌豆、神木果、橡子、酒、调味品、家具、香水、蜜饯、糕饼、衣服、鞋、房子、绘画、刺绣、金...
与古希腊不同,中国上古社会秩序不是契约,而是统治者牧民的手段。《尚书·尧典》记载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书经直解》张道勤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2页)所谓“平章”、“协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摆平各方,让大家都能接受。这里当然照顾到了每个局部的利益,但这种摆平不是以契约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