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俯冲相关记录332条 . 查询时间(0.066 秒)
2024年3月29日,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Nature Index)刊发了海洋所曾志刚课题组张玉祥副研究员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俯冲蚀变洋壳对弧岩浆的影响,阐明了蚀变洋壳和蛇纹岩在俯冲脱水过程中的耦合关系。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课题组在新生代以来弧火山活动与大气二氧化碳波动的耦合联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早新生代的印度陆缘厚沉积碳酸盐层俯冲是同时期大气二氧化碳快速升高的主要驱动力,约五千一百万年前西太平洋俯冲起始后,俯冲带碳释放量减少和大量火山灰风化固碳共同促进了大气二氧化碳的长期下降。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和Acta...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团队刘海洋等人系统研究了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前变质基性岩的原位矿物化学和全岩钾-锂同位素组成,查明了俯冲带弧前钾(K)和(Li)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揭示了俯冲带弧前变质脱水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俯冲带弧前物质循环对岛弧岩浆及地幔端元组成的影响,相关成果2023年11月9日在地球化学顶级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2023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合作者,在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与岩石圈形变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上。
2023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其合作者,在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与岩石圈形变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ESR)/《地球科学评论》上。研究员王志和博士伏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志为论文通讯作者。
日前,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旗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Nature Index)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团队最新成果“Coupled cycling of carbon and water in the form of hydrous carbonatitic liquids in the subarc re...
2023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课题组通过对雅浦岛弧弧前橄榄岩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岩石圈经历了由弧后扩张脊向俯冲带的转变过程,阐明了卡洛琳洋底高原超慢速俯冲过程是形成雅浦岛弧贫岩浆特征主要原因。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中科院一区刊物)。
俯冲带是壳幔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表壳岩石中柯石英、金刚石等高压-超高压矿物的发现,证明低密度的大陆地壳同样可俯冲至深部地幔继而折返至地壳深度。然而,俯冲陆壳在物质成分及结构上与洋壳存在着显著不同,其与地幔相互作用的过程仍存有诸多未知。例如,在大别-苏鲁以及挪威西片麻岩省等超高压地体中,陆壳脱水及熔融主要发生于减压折返阶段;然而这些地体产出的造山带橄榄岩及辉石岩普遍...
2023年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子华、研究员张帆、特聘研究员林间、副研究员张旭博,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在马里亚纳俯冲起始后弧前扩张关闭和弧后扩张动力学演化过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
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释放不同俯冲组分交代地幔楔,造成地幔楔熔融,形成岛弧岩浆作用,是地球壳幔物质循环过程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同俯冲带氧化还原环境差别巨大,将造成俯冲组分成分上的极大差异。厘清俯冲带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性对理解壳幔物质循环过程尤其是变价元素(C、S、Fe、Mo等)的循环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俯冲过程中产生的俯冲组分氧逸度复杂多变,揭示不同俯冲带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性一直是地球科学...
大陆俯冲和相关物质再循环是当前国际地质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青藏高原是研究大陆俯冲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的天然实验室。西昆仑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在该地区广泛发育青藏高原最年轻的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并且在部分超钾质岩石中还存在珍贵的地幔捕虏体(图1)。这些样品无疑是认识大陆俯冲过程、岩石圈地幔富集机制和物质循环的理想对象,但一直以来对它们的研究比较薄弱。
俯冲温压条件是俯冲带地球动力学的核心关键要素,决定了俯冲带物质循环总量分布和能量分布。基于俯冲温压条件的水、碳通量测算是国际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普遍采用的板间解耦假设,传统的二维模型预测与地质记录结果不一致,模型预测的温度比岩石记录的温度平均低了约200-300°C。
俯冲温压条件是俯冲带地球动力学的核心关键要素,决定了俯冲带物质循环总量分布和能量分布。基于俯冲温压条件的水、碳通量测算是国际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普遍采用的板间解耦假设,传统的二维模型预测与地质记录结果不一致,模型预测的温度比岩石记录的温度平均低了约200-300°C。
作为地球上最典型的碰撞造山带之一,青藏高原是由不同地块拼贴而成,其间发育多条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重要缝合带,代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遗迹,其记录了大洋俯冲-闭合的过程并且最终导致拉萨-羌塘地块的碰撞以及青藏高原中部早期的隆升。然而,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精细过程及早白垩世时期岩浆大爆发事件的深部机制等科学问题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含水矿物在地球内部水输运和储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表明,在正常地温梯度条件下,含水矿物在随板块俯冲过程中会逐渐发生脱水作用。然而,在冷俯冲或者超冷俯冲的条件下,含水矿物的脱水作用可能会受到低温的抑制,使其可以随着俯冲板片进入更深的地球深部,进而对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含水矿物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稳定性及热物理化学性质对精确了解水在地球内部,特别是俯冲带中的存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