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学 >>> 凝聚态理论 金属物理学 半导体物理学 电介质物理学 晶体学 非晶态物理学 液晶物理学 薄膜物理学 低维物理 表与界面物理学 固体发光 磁学 超导物理学 低温物理学 高压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凝聚态物理学相关记录1507条 . 查询时间(2.438 秒)
圆偏振发光(CPL)材料在3D显示、信息加密、光电探测等领域表现出重要应用前景,引起广泛关注。CPL材料的性能主要通过发光不对称因子和发光量子效率两个重要参数进行表征。目前,合成兼具高不对称因子和高发光效率的CPL材料是该领域的一个难点。此外,CPL分子材料通常从单一手性物质与发色团相结合得到,并通过分子组装实现手性放大。如何从消旋分子出发,获得高性能CPL材料是该领域的一个挑战性课题。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这些生成式模型本质上是以概率和统计原理为基础的大规模概率神经网络。尽管这些模型具有非凡的能力,但训练这些模型是一项计算密集型任务。随着传统CMOS技术发展放缓,经典的冯·诺依曼计算架构面临着严重的“内存墙”和“功耗墙”问题,而基于新兴的自旋轨道力矩驱动型磁性隧道结(SOT-MTJ)等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因其数据非易失性和高速高效...
2024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组袁开军研究员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介博副教授等合作,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实现了MXene/分子复合体系界面热电子和分子的超快动力学实时观测。实验揭示了MXene表面热电子直接转移以及热电子散射的超快过程,加深了对二维材料超短时间尺度动力学的理解。
未来,电子、光电、能源等领域需要大面积柔性透明导电薄膜(TCF)。由于铟是不可再生资源且价格昂贵以及氧化铟锡固有的脆性,现代技术广泛应用的氧化铟锡TCF难以满足科技发展尤其是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的需求。目前,科学家已开发出碳纳米薄膜、金属纳米线、导电高分子等替代氧化铟锡的透明导电材料。其中,碳纳米薄膜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候选材料之一。然而,实现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广泛应用不仅要求其克服透光率和导电性之间的...
2024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曹亮与合作者,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多功能物性测试系统,在范德瓦尔斯层状结构的晶体研究中,引入层间平移自由度,为材料物态的有效调控提供了“纯净”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毒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对开发实用型的单原子催化剂至关重要。铂基催化剂凭借其优异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VOCs的催化氧化,然而,实际工况下VOCs废气组分复杂,铂单原子催化剂由于高暴露的原子活性位点极易与H2O、SO2等杂质气体大面积接触而发生中毒失活的现象。因此,研究人员重点致力于提高单原子Pt催化剂在VOCs催化燃烧领域的耐毒性研究。特别是含水工况下,单原子Pt基催化剂极易失活,限...
2024年5月6日,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ISMRM) 正式公布了2024年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会士( ISMRM Fellow )名单,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沈定刚教授入选。在此之前,沈定刚已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
聚合物半导体是新一代柔性光电子产业的基础材料,在高柔性逻辑电路、可植入智能感知器件、热电发电与制冷器件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化学掺杂可以精细调控聚合物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和光电功能,并拓展材料的应用领域。近年来,科研人员在聚合物半导体的分子掺杂方法开发、掺杂程度调控和掺杂态功能物性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然而,现有方法受限于掺杂剂的各向同性扩散,掺杂空间分辨率仅可达亚微米尺度,制约了聚合物半导体纳米电子学...
常见的六方相氮化硼(hBN)因其化学稳定、导热性能好和表面无悬挂键原子级平整等特点,被视为理想的宽带隙二维介质材料。菱方相氮化硼(rBN)在保持hBN众多优异性质的同时,由于非中心对称的ABC堆垛结构,具有本征的滑移铁电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是极具应用潜力的功能材料,可为变革性技术应用如存算一体器件和深紫外光源等提供新材料解决方案。然而,相较于常见的hBN晶体,rBN晶体属于亚稳相,制备多层rBN单...
非共价相互作用是超分子化学的基石,因此研究和发展新型非共价作用具有科学意义。生命体中广泛存在的基团——羰基,作为电子给体和受体参与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硫键和n→π*轨道作用等,在生命活动和分子组装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动态共价键能够将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共价键的稳定性结合,在构建功能组装体和材料方面展现出应用价值。动态共价体系的分子多样性为发现和量化非共价相互作用提供了新途径。
2024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反应诱导催化剂表界面结构动态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逆水气变换反应产物H2O和CO先后主导氮化钼催化剂的表面活化,导致其表面重构为活性更高的氧化钼和碳化钼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催化活性,促进了表面碳化,催化活性和催化剂活化之间呈现正反馈的关联机制。
肼具有剧毒性、可燃性和高度的爆炸性,鉴于肼对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实现其快速、高灵敏、可视化现场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肼的现场检测存在响应速度慢和抗干扰性差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痕量化学物质感知团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探针识别位点与肼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精确调控策略,成功实现了肼溶液的超快(2-3 s)荧光点亮检测,该工作发表于Cell Rep. Phys. Sci. ...
2024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组(DNL1606组)杨栋研究员和刘生忠研究员团队利用热辐射退火技术,克服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加工温度限制,为解决柔性太阳能电池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柔性基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低温限制问题提供了方案。团队通过将热辐射退火技术与热电冷却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PET基底上高温制备缓冲层和钙钛矿吸光层。
2024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包信和以及研究员汪国雄、高敦峰团队,在乙烯电催化转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反向单原子掺杂策略,实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
202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在乙烯电催化转化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反向单原子掺杂策略,实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