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民族团结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0.032 秒)
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成立于2002年6月,是广州市群众性民族团体。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研室建设在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云南农业大学统战部直接管辖。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价值取向上一致,在内容、功能、平台等方面互补,两项工作也有互促发展的需求。民族地区推动两项工作与促发展,存在着资源丰富、平台多、政策好的优势,也存在着协调难度大、文化差异大经济欠发达等难点。湖北省来凤县的例证说明,创新体制机制、走群众路线、以文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是推动互促发展的好经验。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1994年6月7日,国家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国务院宗教局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的通知》。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民族地区先后开展的民族团结月活动,在活动中主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表彰在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举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可以通过表彰先进、弘扬正气,使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得到传播,使民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稳定,为建...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的友好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军长征发生在中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前夜。长征的胜利不但完成了红军从反“围剿”后期全局上的战略被动向战略主动的历史转折,而且为实现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没有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尔后国内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强调指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具...
“经过天安门那一刻,对我们这些老兵,是一生至高无上的荣誉。”89岁的抗战老兵卢彩文说,抗战胜利70年了,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才会强大。卢彩文老人个子不高,说话仍然铿锵有力,9月3日的胜利日纪念活动上他作为老兵代表,乘车经过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笔挺的中山装上挂满了勋章,坚毅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1942年,家乡云南腾冲被日军占领的时候,卢彩文刚刚16岁,正在读初中的他选择了从军报国。
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文化  促进  民族团结       2012/9/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于民族文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强调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联系到当前的民族问题,有必要指出,文化对于民族问题,或者说,塑造文化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重大论断的前提和依据,只能是理解为,以认同而非冲突为导向的文化,才能成为民族整体的血脉;具有促团结、促和谐功能的文化,才能成为各族人民共有的精...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执政者对不同民族的主要政策是承认“中国五方之民各有性也”,需要“能其志达其欲”,所以主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实际上就是树信去疑,团结包容,相互给吃“定心丸”。新中国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这个道理。
民族乡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民族乡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发展新起点民族乡的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央关于“筑牢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钢铁长城”要求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换届后的民族乡,有1/3左右的其他乡镇干部到民族乡党政新班子中,有约1/3左右的民族乡党委书记没有在民族乡工作过。如何尽快增强民族乡党政新班子的民族工作观念,确定深入抓好民族...
2010年10月2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边疆发展中国论坛2010”上,我在主旨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百年工程的思考,得到不少学者响应。经过后来的几次研讨,认为定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百年行动纲要》可能更加妥当。
民族团结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对我国在21世纪继续搞好民族团结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心理方面来看,民族认同、需要与动机、人际互动与交往策略等都是影响现实生活中民族团结的因素。对民族团结心理的研究,可以围绕民族团结的认知、态度、情感、策略等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应重视采用实证方法,并根据研究需要恰当运用质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