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历史学 考古学研究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29 秒)
2022年4月21日至4月24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研究生陈佳、林晨、何家林对四川省营山县青羊宫遗址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青羊宫遗址位于营山县灵鹫镇青羊村,距离营山县城约30千米。经调查,现存文物、遗迹主要分布在青羊山宫观原址以及山崖处朝阳洞周围,发现的遗迹种类主要有建筑、洞窟、摩崖造像等。宫观建筑基址由正殿、院落、前殿、山门等部分组成,原址区域还发现了水池、石桥、浮雕花纹的建筑材料...
2021年12月3-7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专业研究生、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成员陈剑波、何家林、林晨、陈佳一行4人,先后对南江惠民寨、通江麻坝寨、渠县大斌山寨、营山灵鹫寨、岳池永清寨进行了实地考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袁俊杰教授于2020年6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一书。该书以小邾国墓地、青铜器和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与地方史志,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小邾国的丧葬制度、媵嫁礼仪、册命礼仪、职官制度等礼仪制度;考证了小邾国墓地铜器铭文所见国族及其与小邾国的关系;系统研究了最新发现的小邾国及其相关青铜器,讨论分析了徐楼墓地、横岭埠遗址和大韩墓地的性质;探讨了小邾国的族...
近些年来,社会上兴起了“古史”热,专家“打擂台”,民众寻根问祖,政府举办各类祭祀炎黄等先祖的大典,越来越热闹。这大概和现在中国的崛起背景有关,也算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吧。可热闹归热闹,关于“古史”的认识仍然南辕北辙,难有共识,或全盘否定,或完全相信,甚至有好事者将其放大到西亚、埃及甚至全球。究其原因,是绝大多数人对于传说时代古史缺乏真正的了解和研究,也不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或心里发虚,无力深究...
考古学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繁荣期,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它以抽象的节点和连线构成的网络来模拟古代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注重对物质文化交流、社会结构的时空变化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为全面解读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在静态的网络数据与动态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对接等方面,我们目前的研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2019年10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4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会议室举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环黄海之路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考古学探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国祥研究员主持并点评。
2019年10月14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2019年度第13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刘国祥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严志斌研究员带来了题目为“巴蜀符号概说”的学术讲座。
2015年5月13日晚,应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许永杰教授为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当前中国考古学研究热点”的学术报告。许永杰教授回顾了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社会性质的讨论及史学界的“五朵金花”等问题;就考古学界的热点,如考古学文化区域系类型的建设、文明起源的探索等内容,他介绍了其对“学”与“术”的独到见解,并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语概况了“公众考古学”...
2014年11月2日上午,“中国考古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北燕郊举行。该项目将建成国内第一座可以反映中国考古学全貌的国家级专业展览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考古学专业研究基地。
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图书馆考古文博学院分馆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分馆联合承办的“藏书讲谈”活动于2014年10月25日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多功能厅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不及备载 想象其余——《宋画全集》里的物与识”,由考古文博学院杭侃老师担任学术主持。伴随着帧帧宋画、悠扬琴音,受邀嘉宾中央美术学院郑岩老师、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老师、艺术学院李松老师和著名画家刘丹先生,围绕...
“王仲殊先生是亚洲有代表性的优秀考古学家,在古代中日两国交流史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对亚洲的学术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亚洲文化的重要性及意义。”这是王仲殊先生于1996年荣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时获得的赞誉。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进入中国后,中国的体质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经过多年的成长和发展,已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及手段,并日益在各相关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考古学为例,体质人类学可以从“骨”和“人”关系的四个层面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帮助。
2011年4月7~8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的“秦时期的冶金及相关社会考古学涵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城西安召开。
1980年,俞伟超先生发表《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形制分析——兼论“周制”、“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一文,提出了“晋制”的概念,但未作任何论述,其后亦无人做专门研究。本课题继承这一提法,并相应提出“唐制”的概念,来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丧葬观念和制度的演变做具体而综合的研究
商周铜器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中国考古前身的金石学时期,商周铜器是其主要研究对象。诸多金石学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商周铜器资料。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後,商周铜器研究逐渐走上考古学的轨道,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纵观商周铜器研究的发展历程,从零星出土铜器的简单著录,转化为进行传世品的断代,再到真正走上考古学的轨道,即以考古发掘品为主,结合传世铜器资料,进行系统的类型学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