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库 >>> 东北亚特色库 抗战特色库 水利学特色库 近现代报人特色库 广播电视报特色库 学者文库数据库
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知识库 特色库 国际关系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0.392 秒)
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抗战时期  国际关系       2015/5/6
1936年8月7日,日本在广田弘毅首相主持的五相会议上通过了日本的基本国策,提出南北齐头并进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计划,规定“外交、国防相辅相成,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的总方针;在北方,“陆军军备以能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在南方,“海军军备以能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为目标”。为加强同美英法及苏联的对抗地位,日本加紧扩军备战,部署全面侵华,以扩大和巩固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中国抗战与国际关系》。
渤海国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稳定又变化,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交织在一起,东北亚政治地图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从宏观上研究渤海国与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渤海国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且兵锋直指中国。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经过七年时断时续的战争,中朝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古代东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意,源远流长的两国关系更为密切与巩固;壬辰战争后,明政府对日本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多次拒绝其恢复邦交和贸易的要求,中日两国丧失了恢复邦交的最佳时机;战争大大恶化了朝...
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出发,分析中日关系从小泉时代到福田康夫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从决策层到民间阶层乃至国家间关系的心理动因,重点剖析了小泉顽固参拜靖国神社所导致的错误知觉生成机制及其后果,以及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引发的心理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西南大学主办的“战时国际关系———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于2009年9月7日至9日在重庆召开,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学者,以及来自台湾国史馆、中正大学、东华大学的专家共50余位与会。“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Vogel)、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天石、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山田辰雄共同发起,全球学者...
东北亚地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是列强(特别是英、俄)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两强在这一地区达成了均势,所以局势一直平稳。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俄国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侵略,大有独占远东之势。一直奉均势外交思想为圭臬的英国联合日本以抗衡俄国,终于引发日俄战争。战争使东北亚地区回复到了均势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完美体现了均势自动生成的经典国际关系理论。
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係围绕着中日战争而运 转,其头绪纷杂,过程探索又颇引人入胜。德国、苏联、 英、美、法等国随着情势而改变态度;中国则用时间开展 了灵活主动的外交活动。本书尽可能扩大视角,以求对处 于中日战争初期的国际社会得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描绘。
1939年,欧亚两洲形势紧张而复杂。德国在侵占奥地利、捷克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波兰。英、法深知,如果波兰被德国征服,欧洲均势就会发生有利于德国的变化,德国下一个侵略目标,就会轮到法国。
美军自1943年11D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变逐岛战术为越岛战术,至1914年夏秋之间,就攻占了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等,肃清了新几内亚的日军,严重威胁着日军在海上的运输,使南洋各地日军有与日本本土失去联系的危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