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中国语言 外国语言 文学 艺术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 2010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1.129 秒)
当代俄罗斯文学危机与繁荣并存,旧的文学观念依然顽强,新的文学创作正在酝酿。对于如何看待当代俄罗斯文学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文本拟从批评界的视角入手,尝试对当代俄罗斯文学进行一番检阅。
交通不仅是工具性的运输手段,更是建构性的移动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形态甚至日常观念。本文通过对1980年至2010年上海轨交变迁的考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之于城市的建构性角色。研究发现,从地铁、高架铁路到磁悬浮,“第二次全球化”时代上海轨交的变迁构成了一种“传播”。从重构现代上海的象征,战胜自然的技术奇观与城市名片,引发市民维权意识与新社会运动的市政工程,有待改善的城市公共设施,到展示...
本文以评价系统理论为研究框架,对比了20102016年中美人权互评报告中评价资源使用情况的差异。研究显示,美方报告比中方报告使用了更多的评价资源,尤其擅长使用“否认”“归属”资源,并串联使用“妥当”与“否认”词汇,借“强化”评价资源虚假渲染中国人权状况的严重性,凸显霸权话语特征,但美方报告存在“归属”引证模糊的策略性错误。相比之下,中方使用的评价资源总频数低于美方,仅在“公告”和“量化”词汇的使...
What would Humboldt have done about ergativity in 2010?
英国音乐理论研究所2009-2010年度报告。
英国音乐理论研究所2010-2011年度报告。
本文通过对官方媒体代表《人民日报》近三十年来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 析,考察它在有关少数民族报道中所建构的少数民族形象。主要发现有:少数民族报道总体数量 偏少;报道侧重于告知信息;政治和经济是有关少数民族报道的重中之重;报道态度总体上呈现 “中立”为主的立场;少数民族报道关注于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报道;多采用事实叙述的方式, 采用肯定成就、民族团结、样板号召等策略来进行报道;少数民族在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数字报纸付费墙的构建方兴未艾,其中起先锋和主导作用的当属美国报业。本文对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付费墙模式、付费内容、受众和广告业务等方面加以综合性评述。研究发现,美国报纸付费墙正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行的时期,早期认为付费墙将导致读者近一步放弃报纸的悲观性论断被《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报业实践所打破,付费墙在广泛市场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同时也...
面子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的研究往往将面子与礼貌混为一谈,以致运用面子论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现象备受争议。针对这些现状,《语用学杂志》第42卷第8期采用专刊形式从交际中的面子这一视角探索了面子问题。本文拟对这期专刊进行评介,总结这期专刊对面子研究的新贡献及对将来研究的启发意义。
新词语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是语言监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2010 年产生的543 个新词语进行了解读。该年度新词语的语言学特点是三字词占优势,后附加式词语增多,使用频次呈橄榄形,不断出现新的造词格式;社会学特点是表人、表事件的词语居多,由微博衍生出的新词语和与涨价相关的新词语形成词语群;传播学特点是随着自媒体、词媒体的出现,新词语呈现出草根化、游戏化、互文化、信...
本文通过对1978-2010年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国传媒经济在理论、政策、实践三个领域内分别实现的三个关键性的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目的是为了科学推进国民经济支柱性文化产业群中的传媒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韩锺恩教授沿袭以往课程的授课方式,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了针对与围绕音乐作品及其相关音乐美学问题的专题讨论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若干部协奏曲结合约瑟夫·克尔曼(Joseph·Kerman)《协奏曲对话》(ConcertoConversations)(马英珺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北京)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以“用日语促进彼此的理解”为理念,开发出一套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以下简称JF标准)。这套标准的开发首次以“使用日语能够胜任和完成什么任务?”(Can-do Statements)为语言技能的划分标准,强调日语学习者使用学习档案(Portfolio)记录和保存各自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笔者认为,JF标准的出台,为身处不同环境的日语教育...
解读了建国后60年两次高教革命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更迭,与其说是学术的碰撞毋宁说是策略的调整。第二次高教革命与第一次高教革命相比最突出之处在于“去同质化”,即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系。分析和比较了建国前后的高校尤其是专业高校外语教学的状况和特点,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做了深入的阐释,为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找到了起点。随着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迈进,外语学科逐步做大,向外语学院提出了包括改革语言教学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