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动力地质学 >>>
搜索结果: 31-41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力地质学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1.648 秒)
4月26日,18位两院院士,近百位学者齐聚南京大学,祝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郭令智院士百岁华诞。“板块构造理论研讨会”同期举行。孙枢院士、汪集旸院士、戴金星院士、周志炎院士、许志琴院士、王德滋院士、张国伟院士、伍荣生院士、薛禹群院士、王颖院士、符淙斌院士、贾承造院士、童晓光院士、金振民院士、张全兴院士、郑永飞院士、郭华东院士等两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柴育成副主...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挤压造成的。在形成过程中,高原受到整体抬升,内部物质在挤压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从内部向四周流动。基于这一设想提出的下地壳流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青藏高原的演化和地表形变特征,并得到一些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的支持。然而,由于很难对下地壳中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对其中物质流动的分布仍未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高原的形成也伴随着强烈的热运动。热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温度变...
华北克拉通从稳定到破坏的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记录了构造块体现今及构造历史时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信息,但传统的方法仅用剪切波分裂研究获得的各向异性结构存在着垂向分辨率较差的问题。利用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不仅可以得到地球深部速度分布,而且能获得有深度分辨率的各向异性结构分布。
地幔转换带是指地球深部410-km和660-km两个间断面之间的区域,是连接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纽带。对地幔转换带速度结构的认识对于理解地幔如何扮演地球的热-化学引擎,以及俯冲岩石圈与地球深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可以给出较大尺度的地球深部速度图像,但由于在地幔转换带中特殊的三重震相的存在,使得地震初至波无法很好地采样地幔转换带区域,造成地幔转换带速度结构存在较大的...
2013年9月2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课题验收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验收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李曙光、金振民、莫宣学等。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永飞院士主持。
2012年10月20日,在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上,土建与水利学院李树忱教授获得2012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第1名),另外,土建学院刘斌博士获得2012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2年8月30日,由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群项目“重大山地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成都通过了课题验收。验收专家组由四川大学艾南山教授和曹叔尤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姚令侃教授、成都山地所崔鹏研究员、钟敦伦研究员、文安邦研究员和谢洪研究员组成,崔鹏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会议由科技处副处长熊东研究员主持,科技处项目主管、项目组科研骨干和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会议。
造山带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发育了复杂的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蛇绿混杂带作为显著的地体边界,是造山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蛇绿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如大洋中脊、俯冲带之上、火山岛弧等,而具有复杂性;其相应的变形样式、就位机制也有所不同。但是蛇绿混杂带最终构造变形样式与变形时代却始终是相应区域造山带动力学演化过程直...
目前,关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构造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有两个流行观点:第一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oyden和Clark提出的下地壳流(Channel flow)机制。但是,这种机制是建立在数值模拟基础之上,缺少任何地质证据的支持;第二种观点是以美国哈佛大学的Hubbard和Shaw提出的地壳挤压缩短变形的机制,但是这种机制是基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构造变形剖面,而龙门山中段和北东段缺少前陆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荣获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李克强副总理在2009年10月23日在京召开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上为获奖者颁奖。杨经绥研究员在青藏高原地体边界、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和地幔新矿物和地幔动力学等方面研究取得岩石学和大地构造结合领域的创新性重大发现和系统性研究成果。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以许志琴院士为首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科研群体向国家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提出了申请挑战,在2009年3月通过"中国科协"答辩评审的基础上,又于6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兰州专家评审会上经过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获全国科研创新群体的荣誉,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资助(500万元),项目名称为"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与资源环境效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