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剧 >>> 戏剧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戏剧史相关记录105条 . 查询时间(1.852 秒)
《新时期戏剧启示录》主要讲述了:新时期的中国戏剧,是在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脉络是多方借鉴,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它既接受了外国戏剧思潮的种种影响,也从传统的戏曲中吸收了乳汁,并突破了传统话剧的现实主义风格,努力探索创作手法的多元化与表演风格的多样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
公元前四世纪,随着专业演员的兴起和戏剧产业的扩张,欧里庇得斯悲剧在希腊观众中大受欢迎,成为剧场中的经典剧目,促进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新的哲学知识场域中批判了欧里庇得斯代表的戏剧文化,同时将其剧作转化为精英阶层的经典文本,并开启了欧里庇得斯研究的学术传统。至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在雅典与马其顿文化竞争的局势下,欧里庇得斯悲剧被正式纳入雅典城邦档案而得到保存,助力当时雅典...
本书基于地方文献中稀见禁戏史料的爬梳与解读,从政治统制、法律禁饬、宗教裁禁、道德劝诫、风俗整顿等层面展开禁戏制度化的过程研究。在讨论权力控制、文化规约与心理束缚对清代戏曲演剧的复杂作用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礼乐、礼制下行,通过官箴学则、乡约家训、士绅言论对民间意识形态的建构,并以对民间演剧的非法与合法、制度禁戏的限力与缝隙的提问与思考,延及演剧上行与下行、分层与叠层、禁戏语境下民间小戏的生存策略等问题...
在建设“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话剧这一高度直观的、“能够直接、面对面地对广大集体发生影响,使成千上万的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特别契合新中国文艺对群众的关切和对人民性的关注。于是,理所当然成为历史巨变中“新的人民的文艺”队伍中的主角。新的社会要求剧作家在戏剧题材和创作方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新的时代要催生出新的舞台。广阔的社会为新中国的戏剧提供了最基本的情节,话剧创...
本文不仅介绍了戏剧现象学的发展历史,评述了布鲁斯·威尔希尔、博特·斯蒂茨、埃利斯·雷纳、斯坦顿·加纳等四位重要的戏剧现象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讨论了当代戏剧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戏剧现象学的发展前景。
中国戏剧史研究,以王国维为开端,吴梅、齐如山踵其后,并有开山之功。其后郑振铎、任中敏、孙楷第、钱南扬、王季思、董每戡、郑骞、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人均为一时之选,为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而大象出版社2017 至2018 年出版的《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以下简称《自选集》)丛书二辑21卷,涵盖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共计26 位学者的著述[1],其中一些海外学...
新中国戏剧60年     新中国  戏剧       2013/6/9
作为当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先生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戏曲研究中著述丰硕,成就斐然,其戏曲理论影响了新中国几代戏曲工作者,与张庚先生一起被称为戏曲界的“两棵大树”;作为戏曲现代化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之一,郭老大力提倡戏曲改革,成为建国后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成绩卓著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作为“前海学派”的领军人物,郭老始终秉持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治学思想,为我国的戏曲理论和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戏曲人才。近日,...
回首梅、谭——京剧两大主要流派、主要行当的传承与发展,涌起笔者对京剧这棵冠盖全国的参天大树无比敬仰与骄傲的情感大波。但京剧不是只有生、旦两行。谭、梅的百世流芳,没有为其帮衬的其它行当——花脸、丑角,及武生、小生、武旦、花旦、老旦等前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各自创造,也是不可能的。同时,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限于北京,而且流传、蔓延、滋生至北京以外的全国各省。谈京剧流派在北京以外的流变与发展,不仅可...
周信芳的影响不限于上海,也不限于“海派”。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一位东北的京剧艺术家唐韵笙,做出了几乎与他同样的创造与贡献。 唐韵笙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京剧唐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爱人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全国,并享有“南麒(麒麟童即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的美誉。2006年,京剧“唐(韵笙)派”...
与周信芳同时代的还有一位或许也可称为“海派”的大艺术家欧阳予倩。欧阳予倩,1889年5月生于湖南浏阳,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日本。1906年开始演艺生涯,加入春柳社。1911年回国,加入南社,组建春柳剧场,创建并演出话剧。1915年投身京剧,在上海、江、浙一带演出,自编自导自演了大量曲目,因是男旦,一时与梅兰芳并称为“北梅南欧”。1926年转入电影创作,创作出《天涯歌女》等影片。1929年2月赴广州,...
厉慧良,1923年生,男,京剧武生演员,祖籍北京,生于江苏南通,出身梨园,家学渊源,天赋甚佳。1930年师从刘晓香在上海练功,1933年从张福通学戏,后又向潘奎祥、赵瑞春、李桂春、产保福、关盛明、沈玉秋、郭三增、钱宝森等求教,博采众长,曾为《通天犀》一戏投师刘奎官,为《艳阳楼》一戏问艺唐韵笙。在上海等地演出时被誉为“神童”。1936年其父为他和他演不同行当的诸兄妹组厉家班,在长江一带演出,颇有影响...
我在上一篇《论梅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谈到梅派艺术的创立与发展,梅派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及梅派艺术于今已见乃至将来庶可预见的更宏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生行艺术的发轫者和京剧大家族中的第一流派——谭派亦是,甚至启示更多。故不揣浅陋,再论谭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教于方家。 梅派艺术的形成,仰赖竞争,仰赖梅兰芳“不断求新”、“勇敢超越”的艺术思维、艺术品格。谭派艺术的形成同样需要竞争,需要变革、求新...
谭在演唱风格上也努力标新。他突破传统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使其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之作。
随着近年来京剧艺术的大传播大普及,爱好京剧的观众愈来愈多,地域愈来愈广,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从城市到农村,各行各业,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髫龄幼儿都争相加入学习乃至参加京剧票友大赛的行列。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而中国戏曲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接连开设的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及京剧流派班,为高精尖京剧后继人才的培养与推出,更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怦然心动又眼界大开的昭示京剧美好未...
时人评梅、尚、程、荀即四大名旦之艺术特色为:梅的“样”——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尚的“棒”——歌舞并重、昆乱不挡;程的“唱”——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荀的“浪”——柔媚活泼、清新流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