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与中药学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学等)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学等)相关记录498条 . 查询时间(2.674 秒)
中医药创新应在五方面争取突破     中医药  创新       2010/11/26
2010年11月25日,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开幕。大会以“中医药创新与发展”为主题,为期两天的会议重点举办创新论坛、专题活动、中医药科技博览三大活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应该在五个方面争取新突破。他同时表示,中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愿意通过中医药现代化的努力,为推动世界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
分清泄与泻         中医       2010/11/26
近代中医常泄泻并称,于是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泄”与“泻”为同义词,毫无区别可言,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诸位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总结,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及学术流派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流派的三条标准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与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观点即学术思想,是形成学术流派的基础。学术思想的总结是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研究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已经整理的资料中存在着几点问题,不容忽视。
在中医院专科建设与发展中,中医心理专科建设已经在中医药专家和广大患者中形成共识,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标准化是中药“西进”的金钥匙     标准化  中药  西进       2010/11/26
由于针灸、推拿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已逐渐为世界所接受。相比之下,中药的规范化道路则更为艰辛。前不久,我国的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于明年初启动FDA三期大样本临床试验,有望成为第一个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中成药。
中医药理论作为中国古典科技完整保留的唯一成果,其产生、壮大、传承自有其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特殊性。但无论其如何特殊,有一点是不会相异于其他科学的,这就是“发展”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不管它曾经多么辉煌,多么合理,多么科学,如果不能发展,上一个时代的辉煌就会变成下一个时代的黯淡。不存在超越时代的永恒辉煌,更不存在放之万年而皆准的永恒科学。此外,虽然任何科学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但理论一旦形成,就会对实践产生...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孙思邈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此本即六朝江南诸师秘传本之一,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故名淳化本《伤寒论》。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
别让止咳药碰上鱼     止咳药         2010/11/24
服用止咳药期间不要吃鱼,尤其是深海鱼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组胺过敏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晕、心跳加快、荨麻疹等不适症状。
经方辨证论治起源于神农时代的用药、方证经验总结,基础理论是八纲,经历代用药、方证经验的积累,大约在汉代,认识到病位不但有表证和里证的不同,还有半表半里的不同,因而由八纲发展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肩周炎常见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由于现今社会的快速工作效率及强大工作压力,使该病发病明显升高。该病急性期疼痛剧烈,后期则因粘连而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在孔子影响下,中国古代积渐而成的是一种“寻根文化”。这种“寻根文化”与现在所言的科学技术指向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淘汰前任为突出特征;“寻根文化”以理解继承前贤为最终目的。这一点也是中、西医学差异的内在根源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渐趋弱化之时,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却与日俱增,这使得很多人对中医产生了信任危机。因此,中医要发扬光大,首先面临的是自身文化的建设。记者就如何理解中医药发展欠佳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走访了研究中国杏林文化的资深学者冯模健。他提出中医药文化的失落是造成中医药发展困境的原因,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承中医药不靠申遗靠创新     传承  中医药  申遗  创新       2010/11/22
据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针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专家认为,针灸申遗成功,不仅有助于促进传统针灸的保护、传承和未来的发展,还促进了针灸向世界的传播。
下肢常感寒 须防病登门     下肢  疾病       2010/11/19
初冬时节,下肢特别是脚部最易感到寒冷。这是因为人体下肢距离心脏较远,局部血流相对缓慢而造成的。然而有人即使在气温并不太低、鞋子保暖作用也很好的情况下,仍常感到下肢寒冷、麻木,甚至在炎热的夏季也不例外。这种异常的下肢冷,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信号。引起下肢寒冷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中医不是慢郎中     中医  理论       2010/11/19
大学时,曾读名医医案,有前医不效者,方和药不变,仅用量一调,病即起色,心疑惑之。后以医案求教笔者内科老师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他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传方传药不传量,等于不传。及读硕士,国医大师李济仁导师的岳父,有“张一帖”之美誉,根由就是其用药准而狠,一帖见效,这使笔者对大剂量开始关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