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库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相关记录247条 . 查询时间(2.826 秒)
为探究大蓟总黄酮对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的抑制效果,采用微波超声法提取大蓟种子中的总黄酮,并测定其对其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大蓟总黄酮浓度为10 mg/mL时,对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100.0%,菌丝畸变、断裂;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OD650 nm和pH最小...
为明确新月弯孢变种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及有效防治方法,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等培养条件下,测定新月弯孢变种菌株HNWB-131、HNWB-185和模式菌株CX-3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这3株菌株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月弯孢变种菌株HNWB-131和HNWB-185对碳、氮源的利用更敏感,在大部分碳、氮源培养基上其菌丝均为灰白色至黑色,与新月弯孢模式菌株的墨绿色存在...
为探索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基因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及遗传改良的新途径,以其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6亚基(nAChRα6)作为靶标基因,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异色瓢虫CAU-S品系中对其进行敲除,并测定多杀菌素、吡虫啉与阿维菌素对敲除纯合品系Haα6KO和野生型品系CAU-S的毒力,分析该基因的敲除是否影响异色瓢虫对这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通过CRISPR/...
为摸清昆明松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寻找其有效的防治方法,于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0,采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其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并选用1.7‰高效氯氰菊酯混合粉剂、1.5%吡虫啉混合粉剂、2%敌敌畏烟剂等6种药剂进行昆明松梢斑螟的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昆明松梢斑螟在弥勒东山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受害枝梢内越冬。2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取食,幼虫3月中旬至5月下旬化蛹;成虫...
近年来, 野慈姑 Sagittaria trifolia L.在中国东北稻区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 部分稻区使用苄嘧磺隆已无法有效防除该杂草。为了明确野慈姑抗药性发生的根本原因, 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对野慈姑抗苄嘧磺隆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抗药性(H4)和敏感性(S)野慈姑种群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克隆, 比较其DNA序列的差异, 确定导致抗药性产生的ALS氨基酸突变位点。...
过去数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一直呈不断加重趋势, 并逐渐由一个水稻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一个水稻主要病害。最近不断强化的针对稻曲病成灾机制和防控技术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和新观点。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花期的花丝等细胞壁相对疏松的组织, 细胞外扩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曲病的加重与稻曲病菌菌核生成密切相关, 菌核在其生活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能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目前水稻孕穗初期使用杀菌剂是最为有效的稻曲病防...
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野燕麦的萌发特性和化学防除技术, 采用培养皿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温度、光照、水势、盐胁迫、pH、土层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评价麦田常用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 野燕麦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15~20℃。对光周期不敏感, 全黑、全光照条件下均可正常萌发。当水势为-0.2~0 MPa时, 发芽率可达80%左右, 当水势降低至-0.8 MPa时, 不能萌发。覆盖2~15 c...
采用乙腈提取, QuEChERS方法净化, 超高压液相色谱仪检测的方法, 动态监测3种新烟碱类农药单一及混合使用后青菜中吡虫啉、啶虫脒及噻虫嗪的残留量变化, 并进行吸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 青菜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增加, 不同处理组分别在24~48 h达到残留量最高值, 之后残留量缓慢降低并趋于稳定。经卡方检验分析, 3种农药在青菜中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且决定系数 R2 ...
为了解亚致死剂量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主要靶标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研究了0.50 mg/L的四聚乙醛处理不同时间后福寿螺不同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 四聚乙醛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96 h LC50为3.856 mg/L, 安全浓度为0.039 mg/L; 在用0.50 mg/L的四聚乙醛处理的24 h内,...
为明确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本文进行了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不同施药次数、不同施药浓度以及与生长调节剂混用配施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倍施药3~5次田间防效无显著差异, 均可达到67%以上; 采用稀释浓度1 500倍和3 000倍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施用3次防治效果...
为筛选对设施蔬菜烟粉虱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选用8种分属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对设施黄瓜和茄子上的MED烟粉虱隐种进行了药效试验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 药后10 d, 8种杀虫剂对黄瓜田MED烟粉虱的防效为78.98%~96.66%, 而对茄子田MED烟粉虱仅为39.59%~81.11%。新型杀虫剂10%溴氰虫酰胺OD和50%氟啶虫胺腈WG对MED烟粉虱防效高, 药后10 d对黄瓜田...
花生叶斑病研究进展     花生  叶斑病  抗性       2017/11/10
花生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流行可以导致花生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防治措施、遗传研究、分子标记、转基因及花生抗叶斑病种质创制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花生抗叶斑病研究提供参考。
以PBS/PLA共混物为复合载体, 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为包埋有效成分, 聚乙烯醇(PVA 1788)为分散剂,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嘧菌酯·苯醚甲环唑PBS/PLA微球。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Nicolet 67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表征复配农药微球的性质, 采用透析袋法测定其缓释性能。结果表明, 所得的嘧菌酯·苯醚甲环唑PBS/PLA微球中嘧菌酯的载药量...
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杀菌剂, 本文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单剂以及不同比例的混配制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和联合毒力, 并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按9∶1混配对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EC50为0.11 μg/mL, 共毒系数最大, 达182.91, 显示二者按该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选择该配比加工的复配制剂5%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微乳剂进行田间药效...
为了筛选对芸豆根腐病安全有效的药剂, 开展了3种种衣剂对芸豆的室内安全性和根腐病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38%多·福·克悬浮种衣剂在试验设定的包衣药种比下处理种子, 对芸豆种子发芽和秧苗生长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在芸豆出苗后10 d, 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噻虫·咯·霜灵各处理的防效均在80%以上, 其中药种比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