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冶金工程技术 >>> 冶金物理化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人物 冶金物理化学相关记录138条 . 查询时间(2.901 秒)
丁学勇,男,出生年月:1961-04政治面貌:九三学社,教授。1978年到1985年先后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5年到1987年到重庆大学冶金材料工程系任教;1987年到1992年在北京科技大学理化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到1994年在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先后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材料系作访问学者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从...
赵斌,男,1968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副主任。 河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河北理工大学学术委员,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高等学校评审委员会高级专家,天津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工程热物理及先进发电技术”领...
王岭,博士,男,1962年生,现为河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3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3-1999.10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2月至2003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电...
刘庆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熔盐电解槽阴极破损和槽寿命,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铝电解环境-蠕变交互作用下阴极炭块力学性能的劣化规律”, “石墨化阴极关键性能与铝电解槽协同优化节能技术”等企业课题的研究。在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下,承担过碳基内衬材料钠渗透—应力过程及硼化钛改性剂的研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波—稀土电解技术基础的研究等多项科研任...
郭年祥,硕士生导师,教授,江西理工大学优秀教师,曾为省化工过程及设备专业委员会理事和中国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能源与热工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出版《化工过程及设备》教材一部和《有色冶金化工过程原理及设备》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一部。荣获六项校级奖(一等奖四项,三等奖一项)和四项省部级奖(省优质课程奖、第一届江...
董缘,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硕士导师副教授。她的主要科研方向:化工新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冶金废水处理新工艺及新技术。她的承担科研项目的情况(近5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厅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校级项目一项。
孙本良,男,出生于1952.6,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熔盐电化学;材料化学。
张崇民,男,出生于1956年8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冶金及材料准备过程物理化学;2.绿色冶金及冶金过程的节能减排技术;3.冶金乏气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技术;4.东北冶金技术史;5.冶金过程传感器。
陈新民,冶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2年他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教育的开拓者。他对火法冶金、湿 法冶金、氯化冶金及熔体热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ROBERT FRANKLIN MEHL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transition of nineteenth-century metallurgy into the much broader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hich combines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pp...
刘建华,男,教授,现讲授“冶金原理”、“转炉炼钢学”、“连铸夹杂物控制工程”和“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从事炼钢精炼、连铸、无机材料和冶金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创新及厂协项目,获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两项。
高运明,1969年出生,副教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95年、2004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高温熔体物理化学、纯净钢的化学冶金、炉外精炼新技术、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篇。
吴夜明,男,1954年3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炼钢、连铸和冶金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一项,冶金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一项,国家冶金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作为发明人,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部(省)级技术鉴定。
邹兴,男,教授,1995年9月—1998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现为有色金属冶金系副主任。主要从事“湿法冶金物理化学,湿法法冶金新工艺,纳米材料制备”等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包括化学二氧化锰生产新工艺,四氧化三锰生产新工艺,铍铜表面清洗新工艺,菱锰矿浸出新工艺,湿法除亚铁新工艺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李光强,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1988年获东北工学院冶金物化硕士学位,199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始在东京大学做研究员。2002年4月应聘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来武汉科技大学工作。李教授从事超纯净钢的化学冶金、冶金废弃物资源化和新材料制备的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2篇被SCI收录,13篇被EI收录,2篇被ISTP收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