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质学 模式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0.643 秒)
“威尔逊”旋回高度概述了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第一级模式特征:新大洋打开-大洋板块俯冲-板块群汇聚-主洋盆闭合-大陆碰撞,旋回周期约4-6亿年。2024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自显生宙(ca. 5.4亿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存在一些比威尔逊旋回更短暂的构造与岩浆活动旋回。在1000-5000万年内,许多非碰撞性的主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多期次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以及岩浆活动的峰期与间歇期转变(我们将这类旋回...
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东南向逃逸。这个过程吸收了大量的高原岩石圈南北向缩短和垂向生长,在调节高原构造隆升变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探讨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科学意义。
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显著的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东南向逃逸(图1),这个过程吸收了大量的高原岩石圈南北向缩短和垂向生长,在调节高原构造隆升变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探讨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23年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子华、研究员张帆、特聘研究员林间、副研究员张旭博,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在马里亚纳俯冲起始后弧前扩张关闭和弧后扩张动力学演化过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
潘吉亚超大陆是地球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超大陆。一般认为,潘吉亚超大陆开始于二叠纪冈瓦纳和劳亚大陆的拼合,三叠纪围绕最东端的东南亚大陆块体继续生长。然而,潘吉亚超大陆最终定型过程中,东南亚众多中小块体的汇聚过程尚不清楚。究竟是外来陆块拼贴还是由原地增生主导?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探索单一大陆的形成以及大陆地壳的生长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教授邓正宾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实现了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刻画了地球形成早期到现代的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了地球地幔的运转模式是呈阶段性演变的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模式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状态。2023年7月2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arth’s evolving geodynamic regime recorde...
中国黄土高原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地区,由于其丰富的碳酸盐矿物的快速溶解动力学,使中国黄土高原地表水体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地表水体一样,具有高pH值、高浓度的Ca2+和溶解无机碳(DIC)特征。中国黄土高原地表水生生态系统的独特水化学特性可能具有较大的生物碳泵(BCP)潜力,这种机制可以改变水体C、N和P的可利用性,影响浮游植物的结构或组成,进而改变富营养化状况和浮游植物丰度,以提高初级生产力(...
油气短缺迫使勘探从中深层走向超深层,近十多年来我国中西部盆地超过6000米系列大型油气田相继发现鼓舞我们不断向深层拓展。然而,油气是如何克服深层致密介质中强大毛细管阻力富集起来的一直让人们迷惑不解;非浮力虽然被普遍地认为是深层油气富集成藏的主导动力,但哪种非浮力以及在它主导下油气富集成藏与浮力主导下常规油气富集成藏有何不同也一直没有明确认识。本研究从渤海湾盆地2938口探井钻遇67944目的层的结...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宋俊俊助理研究员、郄文昆副研究员和合作者对目前已经报道的Cribroconcha属37种2亚种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Cribroconcha属源自欧美板块(谱系I)和哈萨克斯坦板块(谱系II)两条演化谱系。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研究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研究结果显示...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河、王怿,助理研究员黄璞、张小乐、乔丽、卢建峰,助理工程师陈焱森,博士生汪瑶等,基于云南盘溪所发现的莱氏蕨植物大化石标本以及该植物相关的全球化石产出记录,开展了基于植物化石与大数据结合的研究,发现了莱氏蕨在全球泥盆纪不同地质时期和古气候带的时空分布模式。相关成果已收录于《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
作为一类已灭绝的具有机质壳壁的海洋微体生物化石,几丁虫广泛存在于奥陶纪至泥盆纪的各类海相沉积物中,在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关于这类小瓶小罐小棒状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就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根据其形态特征,几丁虫常被与原生动物,如跟足虫、纤毛虫、鞭毛虫、有孔虫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但由于其独特的口盖或口塞,使其从形态学上与已知...
为什么爬行动物能够终生生长,而哺乳动物和鸟类成年后不再生长?这和远古时期恐龙生长发育模式有何演化关联?中美古生物学家通过对热河生物群著名的小型鸟脚类恐龙——上园热河龙进行详细骨组织学分析,最新合作研究发现热河龙的生长模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大多数都能快速生长,但每年都会有发育生长(停滞)线,很多恐龙外侧都发现类似于现生哺乳动物的外周休止线;性成熟时间不统一,在2-4岁之间;两性生长差异、环境和动物的行...
为什么爬行动物能够终生生长,而哺乳动物和鸟类成年后不再生长?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它们的骨骼生长进行详细研究,骨组织学显微结构能告诉我们答案。现代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骨组织学结构具有以下特点:血管密度大,形态复杂,反映了快速生长,但是成年后在外侧发育密集的生长休止线,这些是停止生长的标志。而现代的爬行动物如鳄鱼、蜥蜴等骨组织学结构显示了以下特点:血管少,形态单一,每年形成类似树木年轮的生长(停滞)...
寒武纪大爆发自达尔文始,一直为国际地质学界所聚焦。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的环境控制因素,一直是困扰着演化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的一个学术难题。随着产氧光合作用等的出现,早期地球逐渐被氧化。但是,此种地球大气-海洋系统的氧化过程与生命起源、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一直是待解之谜,特别是大气-海洋系统含氧量在寒武纪大爆发中的作用直到现在依然存有争议。
2019年11月27日英国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有关早期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过报道发现于辽宁凌源的早白垩世多瘤齿兽类新属种——盖氏热河俊兽(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种新的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模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