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科学技术 沙漠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0.162 秒)
近日,由中国林学会组织开展的第13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结果揭晓,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浩年喜获该奖项。李浩年是本届评选中获奖的70名学生之一,也是自治区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学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伟大成就,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我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联合举办,沙漠治理学院承办了我校第二届生态环境科普月系列活动。该活动于2023年6月11日上午在新区生科楼前广场顺利闭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王智广,团委书记邹爱婕,沙漠治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志萍...
沙漠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空气质量下降以及风沙危害等问题,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防治是风沙地区重要生态安全保障工作内容。防沙新材料研发是当前沙漠化防治科技创新的关键,而新材料必须具有环保、价廉且可持续好等优点。
沙漠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空气质量下降以及风沙危害等问题,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防治是风沙地区重要生态安全保障工作内容。防沙新材料研发是当前沙漠化防治科技创新的关键,而新材料必须具有环保、价廉且可持续好等优点。
青藏高原周围分布着许多沙漠和干旱区,包括高原南侧的塔尔沙漠、高原北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沙漠和高原东侧的黄土高原等,这些沙漠和干旱区的形成发展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地质证据表明,这些干旱区可能由来已久,但塔尔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可能自中新世以来才出现。同时,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山脉以及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也先后经历了显著的区域隆升。然而,高原南北侧沙漠的出现与高...
2021年12月29日,乌(海)-玛(沁)高速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顺利建成通车。乌玛高速公路起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终点止于青海省玛沁,途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四省区。乌玛高速宁夏境内分为惠农至石嘴山段、石嘴山至银川段、银川至青铜峡段、青铜峡至中卫段,此次通车路段为乌玛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全长122.99公里,其中有18公里横贯腾格里沙漠腹地,是宁夏(乃至国内)首条穿越沙漠腹地高速公路。腾格...
2021年9月28日,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幕,主题为“碳达峰 碳中和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体现防治荒漠化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的理念。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荒漠化与土地退化影响了多达32亿人口的生计与福祉,其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相互交织影响,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大计的一大掣肘。
2021年3月至4月,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组织开展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评价考核工作,5月8日评价考核结果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被评为优秀学科中心。
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获悉,为向联合国沙漠蝗虫空间信息监测提供科技支撑,该院自今年2月至今,已发布8期亚非沙漠蝗虫灾情监测与评估报告,并将持续关注蝗灾动态。在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UNOOSA)近日通过视频连线组织举办的沙漠蝗虫空间信息监测峰会上,中科院空天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黄文江研究员和董莹莹副研究员应邀参加峰会,并分别作专家报告。
为促进项目成果的进一步凝练和转化,提升研究成果的社会共享水平,充分展示和传播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优秀成果,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基于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干旱沙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稳定性评估与社会服务功能研究”(201209034,项目负责人王乃昂教授)研究成果,近期出版了3部学术著作。《干旱沙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技术》(高翔著)就生态系统稳定性内涵、理论及影响因素、干旱沙漠自...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高艳红团队对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陆面风蚀耦合模式进行优化,通过数值模拟手段有效模拟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现象、近几十年变化趋势及其变化机理。该陆面风蚀耦合模式由陆面模式Noah-MP (The community Noah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multiparameterization options)与...
2016年7月7日,2016年度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在德国柏林颁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小平研究员因其在沙漠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其他2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起接受颁奖。本届洪堡研究奖共有两名华人获奖。颁奖仪式上介绍获奖者学术贡献时,杨小平被赞誉为国际学术界杰出的地球科学家,因其在干旱地区流水与风沙动力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干旱地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研究领域作出的卓越成就获奖。杨小...
陆地上极端干旱缺水的地区会形成沙漠(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是沙的世界,放眼望去,不见绿色,不见生命,但见黄沙;沙丘起伏绵延,似乎延展到世界的尽头。然而,谁又能想得到,这浩瀚的沙海下,居然隐藏一个咸水的“海洋”(地下咸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确认,这个咸水“海洋”,和真正的海洋一样,也是一个“碳汇”,是全球相关科学家苦苦寻求的“迷失碳汇”的一部分。
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广大区域,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以沙丘为主的沙漠所覆盖。沙漠扩张与土地荒漠化是我国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紧邻我国传统农牧交错带,是不同农业文明的交汇处,也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该沙地是何时出现的?其环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又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近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林业厅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西藏土地沙漠化理论体系创建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该成果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西藏土地沙漠化成因与综合防治”为主体,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对近20年西藏沙漠化土地分布、成因、发展、预测、监测、治理技术的高度总结和完善,形成了“西藏土地沙漠化理论体系创建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