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人类学 >>> 人类起源与演化学 人类形态学 人类遗传学 分子人类学 人类生态学 心理人类学 古人类学 人种学 人体测量学 人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人类学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1.79 秒)
分布在古代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人种,以其高鼻深目的面部特征被确信为印欧人。近日,复旦大学与吉林大学合作的两项DNA研究却都推翻了这一结论。
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重要特征,同时,现代人类也具有很高的表型多样性。这些形态的差异很大部分是由骨骼系统塑造而成的。例如不同人群在体型、骨密度、脸型等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差异。但是,关于现代人类骨骼系统快速进化和相应的形态多样性形成的遗传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
日前,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组成曹氏宗姓研究联合课题组在安徽省亳州市对约20名曹姓男子进行了DNA采样工作,希望从现代人类学角度研究曹氏宗姓流变。据介绍,DNA采样工作4月将扩大范围至皖南地区。 联合课题组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副教授李辉等5人组成,隶属于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际基因地理人类迁徙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十个中心实验室之一。 在亳...
美国知名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2010年1月20日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张海国副教授领衔的《中国全民族肤纹分布格局》研究论文。作者证实了中华56个民族的肤纹特征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杂合性、各少数民族互相间的肤纹基因有渊源且影响至今: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家人! 此项研究自1978年起进行,前后经过了30年不懈努力。论文署名共有海内外11个单位的15位专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带领赵勉和孔庆鹏等研究人员,在藏族人群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的研究显示,现代人类祖先在旧石器晚期即已克服恶劣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成功定居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该研究很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考古学、历史学及遗传学领域关于“人类最早何时成功定居于青藏高原”的争论。同时,也从遗传上进一步证实,现今绝大多数藏族事实上源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迁入青藏地区的中国北...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环境恶劣,是人类较难以生存适应的地区。但青藏高原上仍发掘出了较多旧石器,表明该区域旧石器时期可能已经有人类居住。从考古资料来看,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石器——细石器,既有华北细石器的特点,也承袭了一些当地旧石器的特征,提示新石器时期的青藏高原人类很可能接受了当地旧石器人类的文化上甚至遗传上的影响。
最近,美国临床糖尿病权威杂志《糖尿病护理》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团队有关中国中老年人群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以及维生素D缺乏与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研究方面的最新发现。
先天性全身多毛症(congenital generalized hypertrichosis,CGH),俗称“狼人综合征”(werewolf syndrome),是一组极其罕见的体毛生长异常。自中世纪以来,这种罕见综合征一直受到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关注。人类体表的体毛分为胎毛、毳毛和终毛三种类型。终毛较长、粗且硬,有髓质和黑素,包括头发、睫毛、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
时隔72年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猿人洞”近日将重新启动大规模保护性发掘。“猿人洞”这个因出土“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闻名中外的地方有望带给世人新的惊喜。
不久前,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用铝铍同位素比值(26Al/10Be)埋藏方法测定周口店直立人的年代》(以下简称《铝》文)的文章,宣称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应为距今77万年前。此文非同小可,确实在我国激起了一阵波澜,以致有的新闻媒体呼吁改写现行的教科书,因为过去关于北京猿人生活在50万年前的结论已经被“否定”了。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宿兵实验室的石宏等,与该所海外团队专家、牛津大学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所长卢欣发现,在东亚人群中,p53基因第72位的序列变异(脯氨酸变为精氨酸)同纬度密切相关,即纬度越高,其所在纬度人群中精氨酸等位基因的频率越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证实,这种相关性是由于不同纬度在冬季的气温差异造成的。在细胞水平的功能实验表明,p53的两种等位基因对其代谢通路中的LIF基因的活性影响程度不同,...
3月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关于“北京猿人‘老’了20多万年”的研究成果,称科学家将“北京猿人”的生存时间从以往四五十万年前,推向了更久远的77万年前。
CT扫描了300多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化石“露西”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研小组与埃塞俄比亚有关方面日前合作,用CT扫描了300多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化石“露西”。科学家认为,这次扫描研究有助于找到人类祖先如何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的答案。
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下,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姚永刚课题组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张清炯课题组通过合作研究,发现特定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类群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简称LHON)发病与否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2007年影响因子11.09)。
昨天(2008年9月10日)记者从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院获悉,该院组织配型实验中心从两位健康广东人的血液中,发现一个人类新基因。该基因位于第九号常染色体的短臂上,长度约为900多个碱基对。研究报告者肖露露今天证实,该基因8月28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子委员会正式命名为“B*5159”,基因序列拟向《人类基因》、《人类免疫遗传基因》等国际知名专业杂志发布。 新基因作用有待研究 B*5159...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