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天文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天文学相关记录100条 . 查询时间(1.296 秒)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一个年轻星团中发现了特殊的蓝离散星。这一出人意料的观测结果颠覆了天文学界对蓝离散星的传统认知。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副研究员Rai Yuen在脉冲星辐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其研究成果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该成果对理解脉冲星可视性辐射向前迈进了一步。 1967年当第一颗脉冲星被探测到后,天文学家认为,一系列连续的子脉冲以固定的速度在脉冲窗内有规律地移动,当持续若干个周期后,子脉冲又会重复地出现在原来最初的位置上,如此反复。
新疆天文台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成员刘进忠博士邀请毕业于瑞典Lund大学的刘成博士来台交流考察。2016年3月28日下午,刘成博士为我台科技人员作了一场题为《The nature of stars with common origin: clues from metallicity, elemental abundances, and kinematics》的学术报告。 刘成博士在报告中为大家普及了...
2016年2月,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天体物理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课题组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员Li Hui课题组和美国Rice 大学Isella Andrea博士等合作的关于HL Tau原行星盘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基于行星与原行星盘中气体、尘埃的相互作用的模型,揭示了Atacama Large Millime...
近日,借助于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银河系恒星光谱巡天数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John Vickers博士和Martin Smith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恒星流,他们表示该恒星流很可能是恒星星团被破坏后的残骸。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快报》。 研究人员搜索了LAMOST的数据,发现一小群恒星的运动方向与同一区域其他恒星的运动方向相反。调查发现这群恒...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星团中的“寄生星族”,在恒星星族的形成模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2016年1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球状星团是宇宙中最为简单且十分耀眼的恒星集合体,它包含着成千上万颗恒星。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球状星团中的恒星是同时形成的,它们的年龄十分相近,犹如“同班同学”。然而后来科学家们在球状星团中发现了数量众多且相对大部分成员显得更年轻的恒星成分,使得这一看法遭到了挑战。到底球状星团中那些年轻的恒星是如何形成的?由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的科研团队,与美国西北大学和阿德勒...
超新星是恒星在生命终点的剧烈爆发现象。近两千年前,中国天文学家在《后汉书》中记载了人类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这颗现称为 SN 185的超新星被天文学家划归为Ia型。自那以来,人类记录了上万颗超新星爆发,其中最常见的类别就是Ia型。而2015年夏天发现的一颗超新星震惊了天文界——其爆发强度超过了Ia型超新星约两百倍,是目前记录保持者的两倍以上。
船底座海山二星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恒星。该恒星系统有两颗恒星,它们释放出的光亮是太阳的500万倍。19世纪40年代,海山二星几乎成为夜空中第二亮的恒星系统,其发出的光在当时被称为“大喷发”,天文学家观察到它们喷发出的物质相当于10个太阳,现在它们的状态呈现为图中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侏儒星云。天文学家一直设法寻找同样规模与亮度的恒星,但在银河系中并未发现相关目标。
科学家揭秘“长短暴”起源     长短暴  天文  恒星       2015/6/18
2015年6月17日,记者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天文台领衔的国际合作研究组通过对“长短暴”GRB 060614相关观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首次在该类型伽马暴中发现了巨新星信号,从而揭开了“长短暴”的起源之谜,并表明此类爆发是重元素如黄金、白银、铀等的起源地。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杂志。 天文观测数据表明,宇宙中可见物质质量的73%以氢原子的形式存在,25%以氦原子的形式存在...
恒星在“青少年时期”会经历数次重要变化。一项新研究显示,在过去18年中,一颗距离地球4250光年的巨大原恒星正在经历戏剧性的变化。 1996年,科学家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了一个名为W75N(B)的恒星形成区域,该云状物中的一个天体——VLA 2,有微乎其微的结构:它的磁场没有固定到特定方向,而且来自该恒星的电离物质流(该恒星版本的太阳风)以相似的速度向各个方向喷涌。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的普朗克(Planck)太空望远镜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批恒星形成的时间,要比此前预计的晚1亿多年,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将改变我们对于宇宙演化历程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解。
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从恒星级黑洞到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普遍尺度关系。该工作即将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通讯》上(周新霖、袁为民等,ApJ Letter,2015,798,L5;arXiv:1411.773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