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核结构 核能谱学 低能核反应 中子物理学 裂变物理学 聚变物理学 轻粒子核物理学 重离子核物理学 中高能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01-3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487条 . 查询时间(3.812 秒)
2014年12月20日,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江阴众和电力仪表有限公司及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核安全级主泵及辅助给水汽动泵转速测量仪表,通过国家能源局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为主泵及辅助给水汽动泵的全面国产化奠定了基础。专家认为,该产品满足相关标准和核安全级核电站关键仪表的要求,主要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可以推广使用。
2014年12月20日11时3分,总重约为341吨的田湾核电厂3号机组穹顶整体吊装成功,标志着该机组的工程建设从土建施工阶段全面转入安装阶段。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穹顶直径为44米,高22米,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核电站外形尺寸最大、体重最重的薄壳穹顶。这是VVER-1000型核电机组首次实施穹顶整体吊装,也是吊装半径最远的穹顶吊装作业,创造了此类型核电机组工程建设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田湾核电厂3号...
我国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于2014年12月15日17时首次达到100%功率,截至12月18日17时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主要工艺参数和安全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快堆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的核心技术。
近日,在数字社会环境下的虚拟核电站Virtual4DS计划支持下,核安全所完成对中国铅基研究堆CLEAR-I(中国铅基反应堆)核事故的首次全过程模拟。通过模拟展现了反应堆堆内、堆外各冷却剂区域中的流动、温度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典型事故工况下,CLEAR-I可以安全、有效排出堆芯热量。
近代物理所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及兰州第二条放射性束流线(RIBLL2),产生了能量约为300MeV/n的高能放射性束流14O,并利用CSR外靶实验装置对14O在碳靶上的敲出反应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和结论。
在科技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研基金的支持下,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室邵大冬博士、李家星博士和日本静冈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在聚变装置第一壁硼化膜涂层除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聚变材料领域期刊《核材料杂志》(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DOI:0.1016/j.jnucmat.2014.10.097)...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锦屏深地实验室的核天体物理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启动。该项目是我国核物理领域获得批准的第一个重大基金项目。 该项目计划在锦屏山建立我国地下核天体物理实验室,充分利用锦屏山绝佳的屏蔽条件,完善强流高稳定性加速系统、高性能探测系统,开展恒星演化过程中关键核反应的直接测量,取得核天体物理领域的原创性成果,为理解宇宙元素起源和恒星演化提供重要数据,使我国的核天体物理研究跻...
中科院近物所研究员张玉虎团队近日利用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首次测出短寿命核素钴-51的质量。 短寿命放射性原子核的质量在核结构及核天体物理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造出新的原子核并精确测量其质量是各国科学家不懈追求的梦想。但不稳定原子核的质量很轻,很难称量,寿命也很短。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称量出如此轻的原子核质量在技术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要有一个高灵敏度的“秤”。但是,即使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e,首次测量了短寿命核素51Co的质量,并利用新的质量数据研究了pf壳原子核同位旋非守恒相互作用的影响。短寿命放射性原子核的质量在核结构及核天体物理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储存环的等时性质量谱仪(IMS),是测量短寿命放射性核素质量的一个有力工具。
2014年10月16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反应堆实验室主任David Moncton博士访问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CSNS工程总指挥、工程经理陈和生院士,工程常务副经理马力等领导接待了来访。
近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该工程主要装置之一的加速器首台设备——负氢离子源在位于广东东莞市大朗镇的散裂中子源园区顺利进入隧道安装,标志着该项目的建设即将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2014年10月10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重离子治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通过课题结题验收。课题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办。验收专家组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张红,项目咨询责任专家金铎、贾弘禔,项目组专家蔡建明,同行专家周平坤、吴李君、蔡宏懿、王生、唐传祥、王宇钢、张新民以及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的管理专家等12位专家组成。张红主持会议。
物理学家已发现一些细微的迹象表明,生命体的不对称性或许是由早期进化阶段核衰变产生的电子引起的。所谓生命的不对称性,是指大多数生物化学分子要么左旋,要么右旋。在一项持续13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电子往往更加频繁地摧毁特定有机分子而非它们的镜像。
以“中国核物理与核科学装置发展研讨”为主题的第502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陈佳洱等9位院士和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部、高等院校和中核集团的专家学者与会。本次会议旨在明确国际核物理前沿和国内先进核能发展需求,落实我国大型基础科学设施“2030规划”,规划未来20年的我国核物理装置发展路线图。北京大学教授叶沿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柳卫平作了关于我国核物理发展和核物理重大装置情况的主题...
2014年9月3日出版的国际核物理研究领域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C》快讯【Physical Review C 90, 031601(R) (2014)】上,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核反应组贾会明、林承键、杨峰、徐新星、张焕乔等人的文章——《利用背角准弹散射抽取十六级形变参数》(Extracting the hexadecapole deformation from backward qu...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