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核结构 核能谱学 低能核反应 中子物理学 裂变物理学 聚变物理学 轻粒子核物理学 重离子核物理学 中高能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485条 . 查询时间(2.184 秒)
在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一般炮弹核每核子入射能量为几十兆电子伏特),炮弹核与靶核发生碰撞后会被压缩而后膨胀。由于核子间相互作用长程吸引短程排斥的特性,反应过程中炮弹核与靶核可能会发生由原子核的液相向气相的转变,该现象被称为原子核的液气相变。不同于一般的相变,由于人们难以捕捉重离子核反应的中间态,对原子核液气相变的研究有着诸多困难。近年来,机器学习已经被引入用于研究顺磁-铁磁相变、拓扑序转变等凝聚态物...
2020年11月6-8日,由南华大学、湘潭大学联合主办,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承办的“2020年重离子物理与先进核能技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等国内院校的40余名专家、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会。衡阳市副市长、南华大学教授龚学余,南华大学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于涛,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赵立宏、副院长郑波出席研讨...
中子成像利用中子的高穿透性和对轻元素灵敏等特性在无损检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先进研究堆等大科学装置的建成,中子成像有望在我国众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大型中子源机时紧张且不具有移动性,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而对于紧凑型中子源,其强度又难以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使用传统中子成像的方法得到高空间分辨的二维图像。另外,利用散裂中子源的脉冲时间特征,时间飞行(time-...
近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志毅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研发基于塑料闪烁体的宇宙射线缪子成像系统(Lanzhou University Muon Imaging System,简称LUMIS),并顺利完成高质子数目标物的成像测试的专家验收。
2020年10月20日至21日,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因其在完成运行任务、取得科学成果、经费执行等方面表现优异,在此次会议的运行评比中均荣获一等奖,获得了基本运行经费15%的奖励,其中BEPCII在2018-2020年连续三年蝉联运行奖第一名。评议年度内,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稳定运行,圆满完成高...
2020年10月21日15时09分,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厂5号机组首次达到临界,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0年10月18日,第1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举行。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陈金辉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陈金辉长期从事高能核物理的实验研究,探索宇宙早期物质形态。多年来他与合作者在反物质原子核实验探测和夸克物质性质测量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发现了反物质超核,并实现其质量和分离能的精确测量等,成果曾两次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发表...
近日,中国物理学会公布了2020年“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的获奖名单,我所周善贵研究员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原子核物理),热烈祝贺周善贵研究员。周善贵研究员从事核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奇特原子核结构和超重原子核性质及合成机制。在奇特原子核研究中,他与合作者建立了包含连续谱贡献和形变效应的相对论性核多体模型,给出了形变晕核结构的自洽描述,揭示了晕与...
2020年8月28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在京揭晓了本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评审结果,5位科学家和6位青年科学家分享殊荣。其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教授领导完成的科研成果“实验发现五夸克态”被授予数理科学奖;现代光学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肖云峰教授完成的科研成果“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与应用研究”被授予信息技术青年...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周永全副研究员团队在溶液结构的实验研究方面,搭建了可实现平板样品池反射和圆柱几何透射的国内首套溶液结构X射线散射研究平台,开发了溶液结构X射线散射数据解析软件包(XNSA)。在溶液结构计算化学方面,研究团队搭建了溶液化学专用高性能计算集群,将量子化学从头算(ab initio)、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及经典分子动力学(MD)与实验研究联用,做到了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在...
近日,中科院在系统梳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众多科技成果基础上,按照“三个面向”凝练归纳出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其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18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29项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12项。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完成的“基于射频波驱动的托卡马克高约束稳态运行研究” 成果入选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进展。
近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建的重点项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项目建设传来捷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自主发展聚变工程技术即研发射频负离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稳定可重复的百秒量级强流负离子束引出。
2020年7月16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安全所利用强流氘氚中子源科学装置(HINEG),开展动、植物中子辐照损伤实验,为中子辐射生物学效应提供实验数据。目前针对中子辐射环境可能产生的辐射危害研究还较少,此前的γ射线辐照实验已表明,γ辐射会显著缩短动物寿命、减少后代存活数,但是中子辐射的损伤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探究。HINEG产生的高品质中子辐照环境适合进行中子辐射生物学方向的探索,核安全所李桃生课题组...
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ATLAS国际合作组近期发布了最新亮点成果:首次发现了质子对撞产生四个顶夸克物理过程(tttt产生态)的实验证据,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能找到的最重(能量最高)的粒子末态。超重的粒子末态使得该过程对新物理的灵敏度很高,是寻找新粒子产生机制的理想环境。任何未知物理过程对四顶夸克产生态的贡献都将直接影响观测的结果,因此通过对四顶夸克产生态的测量将新物理的寻找起到重要的作...
2020年6月18日,第四代核能系统钠冷快堆关键技术研究中“钠-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研制和试验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这标志着我国首个高效紧凑型钠-超临界二氧化碳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研制成功,在第四代核能系统——液态金属冷却快堆革新型动力转换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