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70条 . 查询时间(0.589 秒)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儒家概论教学大纲。
石超,男,内蒙古包头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党支书、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道统本就存在于中国历史之中,但近代以来道统失落,文化歧出。现代新儒家重建道统,形成多元道统观,而牟宗三是“哲学家道统观”的集大成者。他以“生命的学问”发挥道统之说,通过对儒家元典的创造性诠释和对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重新梳理,以儒家德性之学为核心,借鉴康德哲学来建构儒家道德形上学,且道统、学统与政统三统并建,进而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型。道统重建仍是当今中国文化复兴的核心问题,具体途径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再诠...
2021年9月27日下午,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开幕。500余名专家学者、嘉宾代表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开幕式。“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今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主题为“纪念孔子诞辰2572年”,第七届...
2021年9月8日上午,民进福建省委会“朱子理学和书院文化研究”重点课题调研组一行4人到孔子研究院调研。民进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林全金、调研处处长万长国,民进山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学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研究院副院长陈晓霞等出席了调研座谈会。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名言的运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庄子首先关注于名言、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呈现的消极作用。“名”和“知”可能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使如何建立合理的交往关系成为需要正视的问题。以“内直外曲”为总的原则,庄子又具体区分了交往过程涉及的三个方面,即:“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并将注重之点更多地指向个体自身的提升。以自我为交往的出发点,涉及对自我本身的理解和涵养。在关于“心斋”的...
近日,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新著《坛经明意》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坛经明意》一书通过笺注形式解读《坛经》的哲学思想,基于《坛经》哲学的古意,从“空有之意”的角度,指出“《坛经》虚无主义”和“六祖虚无主义”在禅宗哲学国际化过程中的危害性。该书参考了大量的英文《坛经》译文和禅宗研究文献,试图从中西比较哲学和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建构现代化的中国禅学,介绍中国禅宗哲学,进...
过去的《齐物论》研究,过多地把重点停留在“物论”这个中间层面,而没有下贯、落实到万物的层面,给人感觉庄子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沉迷于言辩、陷身于吊诡的名辩之徒,或者受《逍遥游》等篇的影响,似乎庄子更强调的是无待于、无累于万物,把万物看做是消极的负面的对象。实际上,关于“物论”的辨析只是前提、过程、媒介,《齐物论》真正的落脚点在于万物,在于回到万物本身,在于实现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一认识只有放在道物关...
与当下众多版本的《庄子》相比,杨国荣先生《庄子内篇释义》(中华书局2021年版,以下简称《释义》)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庄子》解读版本,其特点是以哲学的方式让《庄子》说哲学。《庄子》采用了寓言、重言与卮言的言说方式,既内涵“诗意地说”,也包括“叙事地说”,但在这个“世界图像”(即世界通过世界观而呈现自身)的现时代,这两种言说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于人们业已理性化的心智与精神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让《庄...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验收结果,孔子研究院孔祥林研究员主持的“世界书院研究”(14BG058)顺利结项。孔祥林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世界书院研究”于2014年获得立项。“世界书院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地区的书院历史及现状,完整呈现了世界书院的宏观图景。在分编研究中国、朝鲜、日本和南洋...
韩振华,男,1979年生,山东淄博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中文系主任(2017-2020年)。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2009年~2011年,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博士后。2014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至2010年,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孔子学院访问学者和汉语教师。另曾赴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2012年7-8月...
杨必庆,副教授,云南龙陵人。198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 以及“两课”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哲学比较、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
以“物”为“事”,阳明“心外无物”在于揭示“行为物”不能离开行为主体存在,强调行为主体在实践中的自足性与主宰性。“山中观花”章涉及的问题与讨论不仅表明阳明“心外无物”需要面对自在物的问题,更说明当“物”为自在物时,该命题需要“新”的阐释。“草木瓦石俱有良知”和“万物一体”的观点,证明在阳明哲学中,良知是自在物的存有本体。相应于“感应之几”的由“用”证“体”,“山中观花”章中阳明是通过“看花”论证花...
辽宁大学哲学院202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普通招考方式初试3002中国哲学考试大纲参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自命题826西方哲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